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需要合理有效的政策引导
2009-04-16 科技日报 张晶;朱佳妮

  作为一种新兴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什么时候才能实现产业化?日前,记者带着这一疑问采访了广州能源研究所所长吴创之等有关专家。专家认为,到2020年前后,生物质能产业将初步形成规模,在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政策引导,生物质能产业很难实现真正的规模化、商业化。

  原料供给不稳定

  生产能源需要大量的能源植物做支撑,以甜高粱乙醇为例,生产1吨无水乙醇就需要16—18吨含糖量16%%—18%%的甜高粱秸秆。但是,我国能源作物和能源植物产业尚未形成。能源植物种植靠天因素还比较多,自然环境的各种干扰因素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2002年,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肖明松带领研究团队在山东做甜高粱制乙醇的实验。2003年的旱灾、2007年的风灾,导致甜高粱大面积减产,几乎让实验后续工艺无法进行。

  没有原料基地做保障,生物质能的产业化将是空谈。

  此外,有机废弃物也是生物质能产业的重要原料。随着进入这一领域的生产企业增多,有机废弃物成为抢手的“香饽饽”,它的价格在供需双方的博弈中不断攀升。2005年,福建等地的地沟油还有过每吨800元的价格,2007年初已升至每吨2000元,2008年又涨到每吨5000元。众多厂家出现了“无米下锅”的景象。

  竞争平台不公平

  “国家对生物质能产业有优惠、有补贴、有奖励。但这些补贴和奖励很难落到中小企业身上。”北京泰天地能源技术开发公司工程师赵栋俭告诉记者。

  除农村沼气项目外,支持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大部分政策倾向于规模化的大型项目,中小企业很难进入国家计划。以燃料乙醇为例,国家每年向4家陈化粮燃料乙醇定点企业(黑龙江华润酒精、吉林燃料乙醇公司、安徽丰原生化以及河南天冠)发放补贴,走非粮路线的中小企业却很难拿到同等的补助。“没有得到补贴的中小企业,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想得到大的发展就很难。”肖明松说。

  “政策支持大项目,大项目需要大资金,加之政府补贴的差异化,使得社会民间资本很难进入,也不敢进入这一领域。生物质能源产业准入门槛过高最终形成了国有资产的垄断局面。”吴创之认为,生物质能产业是植根于农村的产业,适合于分散利用,需要广大中小企业的参与和充分的竞争。但目前的局面使得垄断企业间缺乏竞争,技术更新动力不足,从根本上制约了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持续发展。

  产业化技术不成熟

  “做能源需要有一定的规模,如果只在实验室里做出一桶乙醇,对社会没有多大意义。”肖明松说,技术向产业转化不仅包括实验室里研究的技术成果,而且包括规模化生产中所需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

  当前,我国纤维素制备燃料乙醇核心技术仍未突破;生物柴油酶转化技术仍未进入商业化大规模应用;直接燃烧发电技术急需中小型核心装备;气化发电技术小规模下效率较高,急需提高配套设备的稳定性;燃气(沼气)发电技术急需发展低热值生物质燃气发电装置等。产业化的生产技术瓶颈问题远没有解决。

  产业链条不通畅

  从原料、生产到销售,生物质能源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间都存在诸多问题。能源植物生产中的栽培、种植管理、采集、运输等许多环节缺乏有效的组织,能源植物损耗较大;生产企业周围没有足够的原料供应,原料收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增加,带来生产成本的增加;缺乏相关标准和系统支持,除政府重点支持企业外,中小企业的生物质能产品在进入市场销售中时常受阻……

  在这些问题中,销售环节的问题最为突出。以液体燃料为例,中石油、中石化只收购拿到正式批文的黑龙江华润酒精等4家定点供应企业的燃料乙醇,不收购中小企业生产的非粮乙醇,对采购生物柴油也持“暂不参与”的态度。部分生物燃料企业产品由于不能进入市场流通而无法将产品变现,最终使整个生产链条无法正常循环运行。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质能对化石能源的替代作用会越来越大。”吴创之告诉记者,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需要持续的政策支持,政策的忽冷忽热对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将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