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吉首大学:校企深度合作造就软件精英
2016-08-25 中国教育报

  2015年初,吉首大学软件服务外包学院的2011级学生段子明凭借自主开发的互联网金融项目融资3000万,引发了全校师生的热议。榜样的力量瞬间激发了更多学子挑战的热情。2011级李健雄开发商业合作电子商务平台,融资200万;2012级张晋福开发的“智慧找车位”项目,获得2015年“挑战杯”湖南省一等奖,并成功获得190万天使投资……

  是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和创业环境催生了创业明星的出现?这要从软件工程专业的综合改革说起。为适应国家对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吉首大学自2010年开始探索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以软件工程湖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依托,正式实施了“三育人五对接”专业综合改革工程。

  这是一项校企合作、产学联动的系统性、综合性改革工程。在CDIO高等工程教育思想指导下,践行“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创新育人”改革理念,在湖南省本科院校中率先推行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把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过程和质量评价”五个要素,分别与软件产业的“人才需求、岗位能力、技术团队、生产过程和职业标准”五个关键因素对接,实现了高素质软件人才培养目标,打造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品质卓越、社会认可的专业品牌。

  科学定位“双高”教育培养目标 完善“三育人五对接”培养方案

  面对新经济、新技术、新商务模式冲击,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如何适应国家的战略急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这一伟大变革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正确把握专业综合改革的方向,是实施专业综合改革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吉首大学软件工程专业采用了顶层设计与系统整合相结合的改革策略。

  顶层设计主要解决人才培养模式总体设计中“四个不清楚”的问题,即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质量评价分别对应的外包企业人才整体素质要求、所需人才类型、岗位能力要求和人才标准不清楚;系统整合则主要解决培养模式运作逻辑中“四个脱节”的问题,即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及质量评价皆与培养目标脱节。通过采用顶层设计与系统整合相结合的改革策略,可以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软件专业综合改革总体目标为初步建成“开放性、应用型、国际化、高水平”的品牌专业,实现“高素质培养、高质量就业”的专业教育目标。具体为:构建与产业人才需求对接紧密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创建与产业技术团队对接紧密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构建与产业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紧密的新课程体系;重构与产业生产过程对接紧密的教学新方法、新手段;构建与产业职业标准对接紧密的人才质量评价新标准。

  为了整体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实现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在CDIO高等工程教育思想指导下,软件工程专业将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创新育人“三育人”的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实施与软件产业个性化多样性人才需求、软件产业岗位能力要求、软件产业技术团队、软件产业生产过程和软件产业职业标准“五对接”工程,培养有健全人格、有科学人文素养、有专业才能、有国际视野、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高素质“五有”人才。

  创新“三阶段三分流”培养模式 重构“项目化模块化”课程体系

  吉首大学软件学院是一个特殊的本科二级学院。从一开始,企业角色便深深地植入到每一个学生的脑海中。学院创办以来,培养的两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全部,让人咂舌。

  这是如何做到的?学院首先将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与软件产业个性化多样性人才需求进行了对接。构建了“三阶段三分流”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基础理论阶段夯实专业基础,培育科学人文精神;专业技术阶段推行学训合一,培养专业技能;工程实践阶段实行工学合一,培养实践能力。“人才类型、技术方向、工程实践”三分流教学,给予学生充分选择权,达到“会思考、会选择”和“有信念、有兴趣”教育目的。

  在对接软件产业岗位能力要求方面,软件技术专业构建了项目化、模块化的“3(模块)+1(体系)”新课程体系。三模块是指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工程实践三大课程模块,一体系是指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具体而言,基础理论模块是深化基础理论课程改革,突出工程基础,推进通识课、职业素养课与专业基础课互融互通,优化基础课品质,夯实专业基础。专业技术模块是把专业细分为“Java、Net、iOS/Android、ARM”四个技术方向,围绕技术方向开设项目化课程,聚焦核心技术,实施分流教学,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工程实践模块是重构四年不断线的“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1/3,覆盖范围包括“点线面体”实践项目、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多途径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围绕三个模块,相应地开设一堂产业发展趋势专题讲座课,开展一次市场调研,参加一项学科竞赛活动;开设一门编程训练课,参加一阶段ACM题量训练,申报一项软件著作权;开设一门企业实训课,参加一次项目作品路演,完成一份毕业设计;围绕专业课程开放体系,开设一门SYB创业课,拟定一份SYB创业计划,开辟一块“吉创”苗圃,形成“四个围绕、三个一”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打造“双师双能型”的师资队伍 创建校企多元协同育人全新机制

  长久以来,校企合作存在“校热企冷”的难题。吉首大学软件学院通过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创建校企多元协同育人新机制成功化解这一难题。

  为了实现专业师资、科研队伍和管理团队与软件产业技术团队的对接融合,学院推行校企双导师制和岗位置换制,聘任企业技术专家担任1/3专业课教学任务,实施双师型队伍建设规划和激励机制;大力开展教研教改,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培养研讨式教学名师和云空间教学偶像;鼓励教师开展企业项目案例化研究和技术攻关,形成教学资源成果和知识产权,提升项目研发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增强双师双能素质。

  在教学过程与软件产业生产过程的对接融合中,体现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方面。

  教学内容设计以企业项目为驱动,重构教学内容体系。将企业项目拆解成与专业知识相匹配的功能模块,再将功能模块与教学内容相对应,设计课堂教学案例,实现理论教学案例化,实践教学项目化。

  教学组织方式实施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模式,创建学院、专业、平台、基地和资源“五共建”协同育人机制。从企业的利益诉求出发,建立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利益共生机制,通过定制式、订单式等培养方式,为产业“量身定做”急需人才;通过校企教师岗位置换和交流,提高企业技术人员理论水平,为技术研发提供智力支持。

  教学方式方法对接软件企业“项目+模块”开发方式,实施“大班讲授+小组探讨”的课堂教学方式,构筑“课前提问→映射算法和数据结构→项目编码→课内小组研讨→课后巩固”翻转课堂,推行“三环四步五化”研讨式教学;创设真实的企业环境、企业项目、工作岗位、竞争压力和就业机会等实践教学情境,实现沉浸式5R实训教学。

  教学信息化手段借助云技术创建以项目资源为驱动的iCloudClass(爱云课)云教学平台,将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与教学能力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交互式项目化云教学。

  构建“1+3“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全面提升专业综合改革实践成效

  “高素质培养、高质量就业”的目标如何实现?除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就是直接对接软件产业职业标准。吉首大学构建了“1+3”人才质量评价体系。“1”代表一个核心,以能力测评为核心;“3”代表三结合,“过程+结果”、“个人+团队”、“国家认证考试+用人单位评价”三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方式。专业能力测评方案为:对接软件工程师能力标准建立专业能力模型,对照知识架构构造能力矩阵,细分能力观测点,制定观测点评价指标体系。新体系优化了人才质量评价机制,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如今,学院毕业生软件设计师、软件开发工程师资格认证率高达94%;学生参与软件开发项目393项,获软件著作权74项102人次;自主创业13项,成功孵化7项。就业方面,2014、2015两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达全部,就业平均年薪超8万。学院荣获中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最佳实践教育机构全国五强和最佳新锐奖,中软国际全国校企合作特别贡献奖等。

  教研方面,专业校方教师19人,发表教研论文64篇,其中CSSCI期刊第一作者8篇,北大核心以上16篇,出版“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系列实践教材”等特色教材14部。承担教研教改项目51项;获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73项;研发项目案例达1100例、ACM题库达5800道;专业教师高级软件工程师资格认证率达84%。

  专业建设方面,学院重点开展了《C程序设计》等5门专业课课改和专业能力测评;新开了70门人文通识课和职业素养课;新建四个技术方向课程群,实施分流教学。建立了部省级专业教育平台3个,实施吉首大学中软国际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项目,建立校外实践基地10个。此外,学院还是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专家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全国服务外包技能考试专家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