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浙江中医药大学:培养中医人才不可落西医窠臼
2008-07-03 光明日报 连建伟

  中国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应用了几千年的成熟的医药学,有其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有其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早就提出了“中西医并重”这一符合中国国情的卫生工作的总方针。坚持“中西医并重”和“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但长期以来,党的卫生工作的总方针未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从数量上看,据2007《中国卫生年鉴》卫生统计信息:2006年医疗机构数,综合医院13120家,中医医院2665家;2005年卫生人员数总计542685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数4460187人;2005年分科医师数,共有执业医师1607673人,其中中医(包括民族医学和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仅229910人。

  从医学教育来看,全国100多所西医院校的学生只用1/60的时间(60学时左右)学一点中医知识,而全国32所中医院校的中医学生却必须用1/3的时间(1200学时左右)学习大量的西医知识,这是何等的不对称!四川省一位省领导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很多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不愿背汤头、读经典,毕业后开处方有错别字,诊病依靠现代检测手段,而对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没有真正掌握。为什么有这种现象?重要原因——就是中医高等院校采取了西医高等院校的教育方式,而失去了中医教育的特点,违背了中医成才的规律。”

  不仅中医本科教育质量堪忧,研究生教育质量更令人忧虑。几乎90%以上中医硕、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都是动物实验研究,根本没有突出中医学术特色,甚至有的论文内容根本与中医药无关,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数既不能指导中医临床实践,也不能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临床疗效是中医生存之本,是硬道理。若只追求动物实验“指标”,轻视中医经典的研习,忽视中医临床能力的培养,却美其名曰“中医科学化”、“中医现代化”。如此下去,中医将走向何方?

  中医西化严重,中药西化尤为严重。中药学专业的课程绝大多数是现代药学的课程,忽视传统中医药理论,忽视中药材的辨识,忽视加工炮制工艺的传授,忘记了名方成药皆出自中医临床家的经验总结而并非来自实验室。加上目前地道药材越来越少,中药质量日益下降,更直接影响了临床疗效。

  医、药分开管理后,药监部门管不了卫生部门,卫生部门管不了药监部门,缺乏监督,产生腐败,以致药厂研发的中成药在医院的临床试验往往产生虚假不实的数据。而传统的中成药由于利润较薄,挣不到钱,目前有近500种传统中成药已无药厂生产了。最终损害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也丢失了中医治病的武器。

  从医学科研来看,科研经费基本上给了西医药,真正的中医药研究往往不给经费或给少量经费。如2004年科技部为解决艾滋病问题拨出5000万元科研经费,卫生部给西医4500万元,只给中医500万,科技部几经努力,才又给中医药增拨300万元,也只占全部经费的16%。

  从科研方法论看,丢掉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作用,将有限经费的绝大部分投入到寻找脏腑经络的“实质研究”上,或寻找中药的“有效成分”上,搞了很多年,化了不少钱,“成果”出了一大堆,却仍无法弄清脏腑经络的实质,难以指导中医临床。另外,不少中医药科研号称达到分子水平、基因水平,却丢掉了中医自身的特色与优势,不少课题成了研究中医的假科学,并非中医研究的真学问。

  中医药与西医药是各具优势、相互补充而又不能相互取代的两大医疗保健体系。中医药是我国原创性的医学,我们只有大力向国外铺轨,将中医理法方药传播出去,中医药才能被全世界所认同。决不能拿西医药的“标准”来判断中医药的“科学”与否,如此只能导致中医药丧失自身的特色优势而走向消亡。

  事实上,中医药的国际化早在唐代就已经开始,当时中国吸取了其他国家如古印度医药学的精华,并把中医药传到了日本。明代,中医药又传到了朝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中医药已经传入了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前来我国学习自然科学的外国留学生中,学中医的留学生居于首位。但遗憾的是国内还有一些人认为要使外国人承认中医,必须用西方的标准,才能算是“中医科学化”,才能实现“中医国际化”。几十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这种做法不仅没有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反而影响了中医药的原创优势。我带教外国留学生已二十余年,他们都热衷于学习中国医药学,纷纷要求加强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和中医临床技能的培养,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我们应该清醒看到,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种医疗检测设备日益增多,也使医疗检测费用迅速上升,西药价格日益上涨,因此,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越来越难以支付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使得世界卫生组织“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难以实现。因此,在预防与治疗疾病方面,采取“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有利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无论是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角度看,还是从卫生经济学、预防医学、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角度看,中医无疑是大有前途的。要遵循吴仪同志所指出:“推进继承创新,发挥特色优势,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才能造福13亿人,特别是9亿农民的健康。特建议如下:

  一、必须加强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信中医,用中药”的良好环境。要加强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人才,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体系,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坚持“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的中医成才道路,进行中医药教学改革。大力发展留学生教学,积极对外传播中医药文化。

  二、必须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维护中医药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利益,大力开发和生产传统中药产品,决不能用评审西药的标准来审批中药。中医药完全可以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成为21世纪我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主要优势。

  三、中医药界人士必须增强自信、自强意识,要充分认识到中医药的优势,从文化多元、科学多元的角度来增强自信心,坚持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发展中医药事业,抓住当前良好的发展机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铺轨国际,发扬国粹,为全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