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哈尔滨医科大学联合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2014-07-28 生物通

  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罗格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证实,IF1与NF-κB相互激活驱动了肝癌血管发生与转移。这项研究已被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2.003)接受并在线发布。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刘连新(xin Liu)教授、姜洪池(Hongchi Jiang)教授,以及罗格斯大学的Zhiyong Zhang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肝细胞癌(HCC)流行性广、病程短、病死率高,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34.4万人死于肝细胞癌,中国是肝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深入研究肝癌发病机制并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是关系人类健康的重大科学问题。

  肝癌是一种典型的富血管肿瘤,且具有高转移力。积极的血管生成和转移是导致肝癌高复发及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但目前对于促成肿瘤转移的机制仍知之甚少。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评估了ATPase inhibitory factor 1 (IF1)对于肝癌血管生成和转移的影响。他们发现,在人类肝癌中IF1表达升高预示着手术后生存不良及病情复发。肿瘤体积较大、出现血管侵犯及转移的肝癌患者表达高水平的IF1。过表达IF1的侵袭性肿瘤发生了积极的上皮间质转化(EMT)且血管生成增加。而沉默IF1的表达则可抑制肝癌细胞的EMT和侵袭。

  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证实,IF1通过激活NF-κB信号促进了Snai1和VEGF表达。这依赖于TRAF1结合NIK,由此破坏NIK结合TRAF2-cIAP2复合物。抑制NF-κB信号通路可干扰IF1介导的EMT和侵袭。

  染色质免疫沉淀分析结果表明,NF-κB可以结合到Snai1的启动子上,触动其转录。此外,研究人员还第一次证实了NF-κB可直接导致IF1转录,由此形成了一个正反馈信号环。与之相一致,研究人员在一组肝癌活组织标本中检测到IF1表达与pp65水平显著相关。组合这两个参数可以更强有力地预测出肝癌的不良预后。

  这些结果证实,IF1通过上调Snai1和VEGF转录促进了肝癌的血管生成和转移,由此提供了关于肝癌发展机制及IF1功能的一些新认识。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