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第四军医大学对疼痛闸门控制学说做出新解释
2013-09-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3年9月3日出版的最新一期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J Clin Invest. 123(9), 4050–4062,2013)发表了第四军医大学吕岩、熊利泽教授团队题为“脊髓前馈式甘氨酸能抑制回路调控机械性痛觉超敏(A feed-forward spinal cord glycinergic neural circuit gates mechanical allodyni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脊髓后角存在一个特异性抑制回路发挥类似于“闸门”的作用,控制触觉信息传递到痛觉通路。

  Melzack 和Wall于1965年提出的“疼痛闸门控制学说”影响了疼痛机制研究领域近50年。这个学说预言,脊髓后角II层抑制性神经元可以发挥“闸门”样作用控制非伤害信息和痛觉信息的交互影响。但这个学说涉及的核心神经回路至今未得到证实。针对此科学问题,第四军医大学吕岩教授、熊利泽教授和董海龙教授与美国Duke大学Ji Ru-Rong教授合作应用双膜片钳技术开展了长达6年的研究。他们发现,触觉信息通路和痛觉信息通路在脊髓内形成直接的兴奋性突触连接,但这个连接在生理状态下由于受到甘氨酸能抑制性神经元组成的前馈式抑制回路的控制处于“沉默”状态,即正常情况下触觉信息不会传递到痛觉通路。在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状态下,由于抑制性回路功能降低从而形成“闸门”开放效应,使触觉信息传递到痛觉通路产生痛觉超敏现象-非伤害刺激引起的疼痛。这项研究部分证实了“闸门控制学说”核心网络的组成及其在病理状态的可塑性变化,为完善“闸门控制学说”提供了形态和功能证据,同时亦为开发特异性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提供了靶点。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项目批准号:81020108020)和两项面上项目(项目批准号:31070977,30870828)的资助。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