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熊丙奇:对学术不端行为应当“零容忍”
2013-09-16 新华网—中国青年报

  人物档案

  熊丙奇,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对话背景

  8月30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全规办”)通报,终止5个“成果存在较多引文和注释不规范的问题”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预留经费不予拨付,已拨剩余经费按原渠道退回。这是今年6月以来,全规办第4次通报学术不端案例。据媒体统计,这4次通报涉及14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据悉,全规办向社会公开了存在问题的14个项目的具体课题、主持人单位和姓名。

  相关报道: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屡抄袭 学术不端为何频现?

  >>14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因抄袭被通报  

  拉关系、跑路子、项目给熟人亲戚……最近一段时间媒体的密集报道,使我国的科研课题管理和经费申请制度成为众矢之的。如何规范科研课题管理,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日前,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中国青年报:全规办通报了5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存在较多引文和注释不规范的问题”,你是否感到惊讶?

  熊丙奇:一点也不惊讶,“成果存在较多引文和注释不规范的问题”说白了就是抄袭。在中国学术界,学术不端的存在已经不是新闻,此次通报只是增加了新的案例。如果中国的学术评价机制不改变,类似的通报对于推动学术风气转变、引起业界重视并没有太多作用。根治学术不端,必须推动学术管理、评价体系改革,建立学术为本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学术不端“零容忍”。

  中国青年报:全规办决定,对这5个违纪项目除了通报外,预留经费不再拨付,已拨剩余经费被要求按原渠道退回。这种制裁你觉得严厉吗?

  熊丙奇:作为基金的设立方,它也只能作出这些处罚,如通报、收回资金、停止拨款。需要关注的是,学者所在的大学或科研机构,是否对这些学者进行跟进处理。

  学者被通报批评之后,其所在的研究机构或学校应该进一步启动独立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作出学术处理和行政处理,如取消其教授头衔、解聘等,对严重的涉嫌学术欺诈、以学术名义侵占国家资源的行为要启动司法调查。但遗憾的是,目前对学术不端的处理,还停留在低层次上,并没有深究下去。

  这样处理学术不端等于没有处理——处理的结果不就是没有拿到课题,或者把拿到的课题经费交回去吗?这不会起到震慑作用,反倒会激励其他人前赴后继。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