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中国科学报:科研人员“逃离北京”未尝不是新天地
2017-03-27 中国科学报 沈春蕾

  近日,“逃离北京”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雾霾、房价、孩子入学……逃离的理由很多,网络上还不时会跳出一篇文章,述说着为何要“逃离北京”,在痛心陈述的背后却又难掩内心的不舍。

  有人要离开,也有人要留下。“认识有高新资质的公司吗?给我弄个人事合同……万一不在北京工作,先拿到北京户口,我是留学人员不占用单位户口名额……”这是一位加拿大博士后发到朋友圈的真实求助。

  国内某大学地质专业硕士毕业、公派留学赴加拿大,获取博士学位后做了一年博士后的工作,去年,这位加拿大博士后回国开始找工作,一晃大半年时间过去了,先后应聘面试了不计其数的工作单位,最后锁定北京的一家科研单位。

  “工资不高,单位有分房,每平方米内部购买价1.5万,目前的市场价8万~10万,因为是学区房。”于是博士后四处打听,终于通过项目聘用获取了一份工作,还没高兴几天,又开始担心了,“之前的房子已经售完,新房还得排队,单位的正式招聘是6~7月,户口还没有着落……”

  比起“逃离北京”,留在北京似乎更难。在北京的科研单位,新招博士生一月的收入在扣除房租、交通、吃饭等开销后几乎所剩无几,上文提到的加拿大博士后来北京前已经收到其它一些城市的工作邀约,无论从科研条件还是生活环境来看,都不比北京差,但北京户口、北京学区房似乎更打动他。

  细细看来,这位加拿大博士后的就业烦恼与要从事的工作并不相关,他更多关注的是自身利益,而忽视了科研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科研工作是一个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一项重大的科研成果发现需要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科研贵在坚持,因此科研工作者只有脚踏实地做科研,才能获得预期的结果。

  这些年来,一些老科学家不止一次提到国内科研圈子里的浮躁气息,发论文、评职称、抢项目、开公司……有多少年轻的科研人员能真正做到安心科研呢?

  “当年回国,我在昌平霍营贷款买了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分房还真没有听说过”……说这话的是一位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他每天早上6点半从霍营坐地铁,8点之前会准时出现在实验室,他关注的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对科研新人来说,他们应该更多关注自己未来要从事的研究。另外,科研不分国界和地域,在北京可以干科研,在外地同样可以干科研,一些二三线城市对高端科研人才的引进力度比一线城市还要大。

  一位来自云南某科研单位的课题组组长曾透露:“我们给高端引进人才的福利待遇比一线城市要好,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竞争不过一线城市。”这位课题组组长领导的实验室在国内名列前茅,云南在该研究领域具有不可比拟的地域优势。

  一线城市的科研资源终归是有限的,与其在此争夺得不可开交,还不如去其他城市另辟蹊径。

  在科研新人选择工作的时候,如果能排除一些外界的干扰因素,哪里需要就去那里,潜心于自己钟爱的科研事业,科研圈子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景象的那一天也就不远了。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