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颁奖流程
        提名:评选工作在颁奖上一年的初秋开始的,评选的基础是专业能力和国际名望。[详细]
        评选:每年2月1日,诺贝尔奖评定委员会根据提名开始评选工作。[详细]
        颁奖:颁奖单位必须在11月15日以前作出最后决定。获奖一经评定,即不能因反对意见而推翻。无论是外交或政治影响,均与评奖无关。[详细]
  •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上帝粒子问鼎
  •   诺贝尔奖官网最新消息,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成功预测希格斯玻色子(又称“上帝粒子”)而获得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理由:是“理论性发现了一种机制,有助于我们理解大量亚原子粒子的起源,最近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ATLAS和CMS实验所发现的预测中的基本粒子对其进行了确认”。
  历年物理学奖得主
 1901年 伦琴 德国
 1902年 洛伦兹 荷兰、塞曼 荷兰
 1903年 贝克勒尔 法国、居里 法国
 1904年 瑞利 英国
 1905年 伦纳德 德国
 1906年 约瑟夫·汤姆生 英国
 1907年 迈克尔逊 美国
 1908年 李普曼 法国
 1909年 马可尼 意大利 布劳恩 德国
 1910年 范德华 荷兰
 1911年 维恩 德国
 1912年 达伦 瑞典
 1913年 昂内斯 荷兰
 1914年 马克斯·凡·劳厄 德国
 1915年 亨利、劳伦斯 英国
 1916年 未颁奖
 1917年 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 英国
 1904年 瑞利 英国        >>>更多
   恩格勒和希格斯简介
  •     弗朗索瓦-恩格勒,80岁,1932年11月6日出生,比利时理论物理学者,在粒子物理学做出重要贡献。1964年,恩格勒和罗伯特·布绕特(已故)共同提出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玻色子理论……[查看全文]
  •     彼得-希格斯,84岁,1929年5月29日出生,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爱丁堡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他以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粒子而闻名于世。其希格斯机制理论也是于1964年提出……[查看全文]
  •     获奖理由:是“理论性发现了一种机制,有助于我们理解大量亚原子粒子的起源,最近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ATLAS和CMS实验所发现的预测中的基本粒子对其进行了确认”。
两次延迟遭调侃“争议很大”

    2013年诺贝尔奖此前宣告物理学奖在原定时间的最后关头延迟揭晓,根据其在官方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消息,第一次延迟为北京时间18时15分,第二次则表示不早于18时30分。其官网将倒计时页面改为“还在会商”(still in session)的公告。此举被不少网友认为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争议很大”,更有社交媒体调侃其为“拖延症”。[查看全文]

主要成就

    希格斯粒子是一种亚原子粒子,也就是说,理论上认为它应当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组成部件之一。但是它仍然有待实验观测证实。科学家们提出的物理学标准模型预言了这种粒子的存在,其作用是解释为何其它粒子会拥有质量。根据这一理论,在宇宙大爆炸之后,一种看不见的力,即希格斯场和与之相对应的粒子 ——希格斯-玻色子一同形成。正是这个场赋予其它基本粒子以质量的属性[查看全文]

获奖故事

   “南部是一个非常非常诚实的人。假如他看到了希格斯的文章后,在自己的研究基础上再走一小步,理论成果就是他的。”何红建说,但南部没有这样做,而是给希格斯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南部的启发下,希格斯在文章中加了一句话,提到可能存在一个“可观测的粒子”。恰恰是这句话,让希格斯的名字与“上帝粒子”绑在了一起,并且可以分享诺奖——恩格勒特和布奥特的论文比希格斯早两个月,如果没有这句话,希格斯就不算提出了新的东西。[查看全文]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1994-2011 CERNIC,CERNET 京ICP备0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