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 中国教育频道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评论 | 教育研究 | 文献资料 | 政策法规 | 教育人物
 
 
  2011-12-12 第1期
 
"异地高考"何时尘埃落定 在希望中破冰前行

  外来工随迁子女在城市读书,却不能在城市参加高考,这种现象由来已久。有的孩子甚至在求学地与户籍地都不能参加高考。去年,万余家长曾签名上书教育部,呼吁解决借读生的高考资格问题。今年,又有“异地高考”民间方案出笼与15名学者上书,再次把随迁子女的高考权利问题摆上桌面。

  随着大量城市流动人口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在异地工作时间的推移,其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日益迫切。异地高考问题在外来人口众多的地区尤为突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今年“两会”期间曾表态,目前正在和上海、北京研究,逐步推进异地高考。 但事过多月,仍不见新进展。今年6月份,教育部学生司负责人在回应信访家长时曾表示,随迁子女在就读地参加高考事情复杂,矛盾近几年逐渐显现,但牵扯到户籍管理等各方面的事,教育部一个部门难以解决,教育部门会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有关内容逐渐落实。

问题再现:随迁子女高考问题难解

众多随迁子女身处高考困境

  据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秋季开学,北京市义务教育
阶段随迁子女约47.8万人,达历史新高。目前在公办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约33.9万人,占总数的70%。其中,大部分随迁子女面临高考难题。 自2002年以来,北京先后出台了12个关于做好随迁子女教育工作的政策文件,因此也较好地解决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问题,然而,高考仍是最后尚未被攻破的堡垒。 北京的问题也是全国性问题。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31个省(区、市)流动人口达到2.6亿人的新高。新华社报道显示,2009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人数为997.1万名 ……[详细]

异地高考的民间努力

  从2005年起就有家长开始进行努力,一些家长走上北京街头,发放传单,向市民征集签名,寻求对“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支持。他们甚至还建立了“我要高考”网站,作为维权的平台。该网站显示,截至12月6日,他们已经获得5.8万余名市民的签名支持。他们也向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部递交呼吁书,截至目前,他们已经连续10多次向教育部递交呼吁书和建议书……[详细]

京籍家长与非京籍家长的论争

  正方:张女士当然非常支持对异地高考的呼吁,“我们不是一直在强调要公平正义吗,这就是社会中最简单的公平问题。”她认为,不让异地高考有点像以前的“血统论”,户籍就是孩子的血统,“孩子应当凭借实力去竞争,而不是依靠户籍保护,这种保护是极不公平的。因为事实上它保护了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使得他们在骨子里有一种优越感,认为不用努力学习,考个中不溜也能在北京上大学。”……[详细]

  反方:但王先生对此却不以为然:“如果要我对异地高考表态的话,我觉得这样反而是不公平。中国人口太多了,如果真放宽高考政策的话,可能有无数人要到北京参加考试,外地学生更能吃苦,某种意义上他们的应试能力也要强于北京的考生,这样的话会有多少北京孩子吃亏?”……[详细]

 舆论焦点
教育公平 与 何时实现
  网络舆论对异地高考话题的议论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具体如下:
  第一,教育不公的根源是什么,异地高考能否促进教育公平?
  关于教育不公根源的问题,绝大多数网友认为户籍制度是导致教育不公的根本原因,异地高考能够突破户籍制度的桎梏,有效促进教育公平。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结果显示,有48%的网友认可这一观点,支持实现异地高考。但是,也有舆论认为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和招生制度的不合理才是教育不公的根源,异地高考无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反而会带来很多新的问题,譬如大城市人口恶性膨胀,催生新的限制标准,当地人的教育权益被削弱等。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结果显示,19%的网友认为异地高考无助于教育公平。要想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就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均衡的分配教育资源,改革现有的招生制度。
  第二,何时能够实现异地高考?实现难度如何?
  关于异地高考政策落实的问题,尽管绝大多数网友力挺异地高考政策,但是对其落地前景却持悲观态度。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结果显示,认为异地高考政策能够很快落实的网友寥寥无几,另有23%的网友认为异地高考实现难度很大,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和事情,绝非教育部门能单独解决的问题,所以近期不会有大的突破。
各方声音:异地高考何时能尘埃落定

“异地高考”破冰势在必行

  据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秋季开学,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约47.8万人,达历史新高。目前在公办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约33.9万人,占总数的70%。其中,大部分随迁子女面临高考难题。近年来,有关“异地高考”的呼声一路飙升,无数异地务工人员为子女的高考问题翘首以盼,有专家指出,“异地高考”已成为在人口频繁流动社会大背景下必须破解的难题。“异地高考”之所以难解决,关键在于考生的户籍问题,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规定,考生须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现实的问题是,由于目前高考实行分省命题制,每个地区的考试题材有所不同,也就意味着高考对流动人口子女存在很大的不公平,要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就必须打破地域的限制,因此“异地高考”破冰势在必行。

学子心声:“我们想留在这儿读书。”

  在桐乡市石门路学校读初中的王露茜,虽然老家在贵州,但她出生在桐乡,长在桐乡,早已熟悉了这儿的环境、文化,也有了一群好伙伴。她希望能一直在桐乡读书。“回老家读书可能会有一段时间不适应,而且这儿的学习氛围好,如果有可能,我想留在这儿参加高考。”王露茜对记者说。“我的家人都在桐乡,而且这儿的教学条件好,我更愿意呆在这儿读书。”王露茜的同学蒋仕权说,他以前在老家时常得皮肤病,来到桐乡以后,感觉这儿的气候好,也没再得过皮肤病。

家长心声:“我们想把孩子带在身边读书。”

  新居民刘勇一直在为儿子刘磊读书的事忙碌着。“我儿子已经读初中了,如果不能在这儿参加高考,我只能让他早点回老家四川去适应那边新的学习环境。”刘勇告诉记者,他儿子的学习成绩还不错,他想好好培养儿子,争取考上名牌大学,但他很担心,儿子一旦回到老家去读书,爷爷奶奶管不了孩子,儿子的成绩可能会下滑,但不回去行吗? 采访中,记者发现新居民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了,很希望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读书,便于照管。也有部分新居民考虑到目前自己上班太忙,把孩子留在老家上学。

 相关内容
异地高考民间方案公布
  《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建议,应“取消高考户籍限制”,不再把户籍作为高考报名的限制条件,高考报名资格依据学籍和父母经常居住地等标准认定。
  方案中,针对报名资格,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其他城市可有不同的认定标准。如在京、沪,“随父母在经常居住地上学,至高中毕业有连续4年以上学籍的,高中毕业即可在经常居住地参加高考和录取。”其他城市,认定标准则为“至高中毕业拥有3年以上连续学籍”。 作为补充,方案还认为,为了避免“择校热”和“高考移民”行为,还应当尽快实现城市区域内部的教育均衡。
 中国教育联系方式

联系我们
010-62603943 负责人:包佳佳
版权声明
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频道独家策划出品
违者必究。

疑问聚焦:异地高考的门槛设在哪儿

门槛设置将有相关限制

  知名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据他了解,教育部已经开始制定方案,以回应异地高考这一民生问题。但他说,由于高考改革涉及诸多重大敏感社会问题,这个方案一定会做得很艰难,考验方案制定者的智慧。目前,纯粹基于学籍上的异地高考还完全看不到松动的迹象,一些地区所做的改革,也是基于户籍制度上的。“异地高考民间方案”虽然主张“取消高考户籍限制”,但也只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该方案表示,“考虑到历史形成的教育水平和高考录取率差异,为避免短期内人口输入地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可以考虑在一定时期内设置一定限制条件,逐步放开城市新移民子女在经常居住地上学和参加高考”。
  杨东平认为,不论是哪种方式,一定会有门槛设置,“就像移民国外一样,不论是技术移民还是投资移民,肯定会有条件限制。彻底放开的想法在价值取向上无疑是正确的,但我估计出于操作性上的考虑,在政策上会做一些限制,只是在操作细则上究竟如何考虑值得关注。”……[详细]

门槛设置多方面因素考虑

  全国人大代表、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教授认为,教育部虽然重视这个事情,但各地的情况差别很大,有些地区人口输入多,有些输出多,地方政府会考虑当地资源的总量以制定应对方案。他认为,门槛设置应该会把下列因素作最重要考量:流动人口在输入地的居住时间长短、纳税情况以及随迁子女在输入地的教育完整性……[详细]

 
如何解决:“异地高考”破冰不能仅靠等待

“异地高考”破冰不能仅靠等待

  要解决户籍问题,牵涉的不仅仅是教育部门,还有民政、公安等相关部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多部门联合推进,其复杂性不言而喻。同时,实现“异地高考”必须依赖地方政府的自觉行为,一旦实现“异地高考”,外来考生将占据户籍地考生就读好大学的名额,势必受到户籍地居民的反对,地方政府出于对当地居民利益的保护自然不可能主动接纳外地考生。如此重重矛盾之下,显然需要出台强有力的措施,形成自上而下的执行力,才能真正实现“异地高考”。 客观地说,实现“异地高考”利大于弊,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大学生就业无法解决的当前,将眼光紧盯着就读大学显然并非明智之举,所以政府有必要通过多渠道加强宣传教育,让民众正确树立高考意识,这对于缓解户籍地居民对外来人员子女的抵制大有裨益。同时,对“异地高考”破冰不能仅靠等待,而应在兼顾户籍地考生与外来考生的利益前提下,主动出击,寻求突破点和平衡点,让“异地高考”彻底从梦想转化为现实 ……[详细]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CERNET 京ICP备020072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staff.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