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路老师您好,多年来您一直从事大学生创业教育,发表了很多创业教育文章,主编了相关书籍,那么您所教授的创业教育课程是怎样设置的?主要要向学生传授哪些创业知识?

  路军:现在我们开了一门大学生创业选修课,这个课程是针对全校大学生的公共选修课,叫《大学生创业教程》,一共有24个课时,未来这门课程可能会做一些调整。

  教育部从去年8月份就下发通知,提出在本科以上高校,创业课程要逐步成为有学分的必修课。但是,到目前为止,真正落实实施的高校并不多。

  这门课是一门创业基础性的普及课程,把好多方面都融入了其中,强调创业精神,要有什么样的创业氛围,怎样的创业意识,它对一个人的发展有什么意义等等,这些宏观方面的都会讲到。再者,具体到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创业者,会讲创业应该有哪些内容,要掌握哪些创业的规律,在创业的过程中有哪些具体的策略方法手段等。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可以说在创业基础层面的课程中都会有所涵盖。但是它的基本宗旨不是狭义的创业操指导,可想而知,通过这样一个短短24个课时的课程,就想让学生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是远远达不到的,单单从这个课程中汲取精神营养还不够,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更专业化的学习和实践,从而才能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

  记者:有哪些学生会选择上大学生创业选修课?他们的状态是怎样的,是否已经有创业的想法?有成功的案例吗?

  路军:我们这个课程到目前为止是全校的创业选修课,那么上选修课的同学一般年级比较低,大一、大二为主,原因是很多学生觉得早一点选课,把选修课的课上完以后,那么到大三、大四可以做专业研究或是实习等其他事情,能有更多的其他时间,估计其他很多高校也是类似的情况。上课的大一、大二学生比较小,也许通过我们这个课程会埋下一个创业的种子,什么时候发芽我们就不得而知。整体来说,参加这样的选修课的同学,在他们以后业的选择比率,比整体的其他大学生相对来说会高一些,但比例还是小的,要是说创业成功的那肯定少之更少,毕竟很多学生还是处于摸索阶段。因为从接触上我们这个课到真正毕业可能还有两三年的时间,后来是不是创业往往也缺少反馈机制,倒是有个别创业的同学跟我有一点的联系,还缺乏比较成熟的,批量化的创业成功案例。

  记者:您觉得今后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点应该在哪里?或者更应该更注重大学生创业哪方面的培养?

  路军:这有一个范围的问题,因为不可能所有的大学生都去创业。对全体学生来说,我们这个创业必修课的宗旨,是要弘扬创业精神,强化一种自我责任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创业就要有所担当,还要有一种创新的这种勇气,倡导创业精神,创业意识,这是普及性的创业教育,就自然应该有这样的一个切入点。并不是说让每一个人都对创业有很系统的了解,然后自己挑大梁,注册公司当老板,这是不可能的。但对于少数确实有极强的创业意愿的学,那我们将来的创业教育侧重点就是实操性,把一些真实的创业案例,进行剖析,进行很有实战意义上的指导,让他们不仅仅了解一些创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宏观背景,而是更能够汲取国内外这些创业前辈们宝贵经验教训。在这个实操层面及时获得能力的提升。中国的创业大环境、大背景还是呼唤、期待着更多的创业者投入于其中。

  虽然创业被提倡,但是我们的很多青年创业者,往往空有热情,而实操的能力不足,这也跟我们创业教育的时效化不足有关。前两年,有一个相关的调研,调查发现大家对学校教育,对创业的帮助普遍感觉不足。由此可见,我们当前的创业教育还需要进一步的精深,进一步的实操化,让它真能达到提升创业者创业能力的目的,而不是仅仅的理论化,概念论这些泛泛的介绍。

  记者:大学生创业和社会人士创业相比而言,你觉得会有哪些优势劣势?

  路军:大学生创业这个定义本身其实比较模糊,这个问题曾经探讨过,其实就按目前我们的政策理解来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在校生阶段,即大一到大四,这个阶段的学生住在学校宿舍,需要上课,要完成考试,这个是学生的学习任务。这个阶段的创业算不算学生创业?没问题,这肯定是算。但是这个阶段创业,优缺点兼具,优点是相对来说压力比较小,他不是那种大规模的机会成本很高的创业。比如说,我毕业了以后创业,那可能我本来能找到一个很好的工作,这个工作就没法干。现在在校如果利用业余时间去创业,机会成本就会小一些,因为住在学校的宿,吃着学校的食堂,他的生存压力比较小,社会舆论及父母给他的这种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压力也都比较小。这样使得这一些低成本的,轻资产的小规模的创业项目的尝试,应该说是比较合适的。这个针的就是咱们刚才谈到的大学生市场,虽然它是一个弱势群体,但是毕竟它集中,我们一座学生楼,宿舍楼就是一两千,两三千人,非常集中这样的市场,而且相对来说,它有一种半垄断优势。校外同行业进不去,那么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小规模的卖一点电子产品,做一点电子商务的中间的某一环节,做一些小的团购,这都可以尝试。在这样的一种小规模的商务实践当中,会对他有一种很好的经验提升。这个我觉得就是它的优势。

  劣势当然显而易见了,它不可能规模化的运作,本身学生会缺少资金,也不可能有那么多全心全意的时间投入到创业中去。比如说在义乌,在有一些商业氛围比较浓厚的地区,大学生创业比较普遍。那么,我们发现这些成功的创业者在校阶段,他的生意做的比较好的初具规模的,那么他的学习成绩往往比较差,就是很难把这二者兼顾,就是存在这样的现实问题。

  第二,学生毕业阶段,学生毕业了选择创业,这也是一个阶段。在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都会有就业情况的统计,其中有一个栏是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就是在这样一个关键点上,直接选择自主创业的少之又少,估计千分之一都难达到。因为学生毕竟还年轻,社会资源还不足,资金条件也不具备,对行业的经验也有限,就在这个点上如果比较盲目的,一下子就投入到独立支撑一个企业,这个肩膀还有点单薄。但是也不排除极少数,有自己核心技术优势,甚至是在校期间已经积累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的创业者,顺势由兼职创业者,成为正式的全职创业者。这种情况虽然少,也是有的,这也有他的可行性。

  第三,学生毕业两三年后创业。整体来说,我们还是提倡这种情况,在政策界限的范围内,最长的毕业三五年之内,都可以算作大学生创业,可以享受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就是即便你毕业三年了,但还是把你视同为能够享受大学生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这样人群。那么有这样几年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再创业的话,要比刚刚毕业强很多。总体来讲,谈到大学生创业的优劣势,三个阶段实际是不同的。

  记者:您参加过很多学生创业大赛并担任评审老师,那么在您看来学生的创业项目涉及哪方面会更多一些?

  路军:说到这个评审创业计划书感慨良多,这也受制于我们中国创业教育还是初级阶段,普及度不够,深入化程度也待提高。再者可能同学对创业的理解还是比较狭隘的,视野也不够宽阔。往往他们的选项都聚焦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领域,真正更高的视野这方面有所缺乏。比如作为学生自身,更多的他会选择作为消费者的旅游项目,及自助性旅游网站,这种网络创业就占了一部分。评审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项目,还有一些诸如网购、电子商务,作为学生他的目光同样聚焦在学生群体身上,会考虑周边的一些商圈的吃喝玩乐,会考虑网站的项目创意,让大家便于选择,或者某种优惠的角度考虑。比如说生产资料领域,更深广到社会经济领域,学生不是很了解,同时他也接触不到,那么创业项目往往就是狭隘有所局限。

  像一位创业指导老师曾提到,同学们选创业项目的时候,不要仅仅把目标锁定在学生自身,因为学生本身就是消费的弱势群体,按犹太人的法则来说,应该说是赚钱就赚有钱人的钱,学生本身不是有钱人,所以应该把目标客户锁定在有钱人的需求上去,给他们提出这个建议,我觉得这个建议其实很中肯。

  记者:您做评审的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创业会存在哪些问题?

  路军:第一,更多的就是反映了他们容易受局限于自己的经验,视野不够开阔。他们在选择创业项目的时候,往往都是自己生活中,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超出他们的经验范围以外的一些领域,对他们来说,就是非常陌生的,很少涉及到的。这是一个主要的局限。

  第二,就是他们的创业计划,主观色彩比较浓重,有时候标新立异,有一些很好的创意,想象力,但是往往缺少实践经验的支持,可能在很多方面就有点主观,一厢情愿,从过来人看,可行性就相对比较差。这是他们普遍的一个问题。

  第三,就是资金这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大学生他创业应该说,相对于“三无”人员,即没有资金,也没有场地,也没有经验。所以说他们的短版还是比较明显的。

  记者:目前国家有哪些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比如资金帮扶等等?

  路军:政策是比较全方位的,最近这一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资金方面支持,往往从贷款的角度,有相应的一些低息,甚至免息贷款。还有一些就基金会而言,比如YBC等,它对大学生在内的青年人创业,有五到十万的,或者三到五万这样的无息免担保的贷款支持。这是来自于不同的社会机构和国家财政,都有相应的一些资金支持。同时还会有相关的培训支持,就是你要选择自主创业,那么向劳动部的有关部门申请,创业的培训补助是有的。还有就是各种科技园,各种孵化器,如果你达到它的入驻条件,那么针对于大学生创业科技含量比较高的项目,也给予很多相关的优惠政策和补贴。这也都是根据具体情况来申请,从而落地实施的。

  记者:您提到KAB,它是什么样的组织机构?

  路军:KAB它全称叫KnowAboutBusiness,来自于国际劳动组织的一种,比较初级的创业培训体系,现在KAB在全国有六七年的推广,已经有了比较广泛的影响,它的创业基础课程应该说是目前各高校开设创业课程最多的一个创业课程。它以直接培养出创业者为目的,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提升。有创新的素养,和创业基本规律的一些指导。它是比较普及型,基础型的教育。我是2007年1月份获得KAB创业教师资格,一直在参与KAB创业教育的教学和科研的一些工作。

  记者:那比如说学生要是想加入这个KAB的话,他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路军:KAB整个创业教育,应该分两个领域,一个是课程领域。课程领域有一套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的,36个课时的KAB创业教育体系,这是由8个模块组成,经过培训获得KAB创业师资资格的教师,来讲授这样的课程。开设这样课程的高校在国内已经有800到1000所,这个已经比较普及了。

  另一个领域,就是KAB创业俱乐部,是由学生在本校团委的支持之下,自己组织的,学生的这种协会组织,也得到了KAB全国推广办公室的活动经费支持及活动内容的指导,一共有这样两个并行的体系。KAB创业俱乐部,是学生自发组织筹办,然后来跟创业办公室进行申请对接,纳入到这个体系。大概是这样的情况。

  学生自己想参加,如果学校里面已经有这样的课程,有这样的师资,那么就可以报名,一般来说到目前为止,还是选修课。

  记者:提到创业还有一个大家熟知的YBC,也请您谈谈它的基本情况。

  路军:YBC的全称是叫做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组织,它最初是来自于英国的威尔士王子基金会,它是一个在全球比较活跃的跨国界的青年人创业扶持帮扶组织,给予资金、创业导师一些相应的指导。YBC已经运作了很多年,这个组织进入到中国国内应该说也将近10年时间了。那么到目前为止,YBC这样一个扶持中国青年创业的的组织,比较有规模化。它就是在各省市会设定它的办公室,地方办公室,然后各地的创业青年,可以向YBC的地方办公室提交他们的创业方案,经过审核,如果能够符合扶持帮扶的标准,会给予他资金,乃至于专业导师等相应的一些帮扶。这是这样一套体系。我本人很有幸参加了YBC的创业学院,作为创业学院的一名老师,同时是全国创业项目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导师,参与一些相关的工作。

  记者:您怎么看待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的关系?

  路军:现在大学生最严峻的问题是就业,怎么能找到工作这是第一位,工作找不到还想创业,那有一点奢谈,很多人会有这样一种理解。这个理解也有一定道理。但是这个问题要详细的剖析一下,创业和就业到底是什么关系?应该说创业是就业的一种特殊形态,而在这个问题中,进一步讲,创业能力是大于就业能力的。我们讲一个人,我们把他培养的已经具备了创业的能力,假设他是一个优秀的合格的创业者,那么即使他暂时不创业,他也一定是一个很优秀的就业者。他就能够在就业市场个上获得一个很好的职位,而不是相反,有的人很简单的理解为,找不着工作了,我们自主择业,给国家减轻负担,不让国家给我们再安排了,我们自己就自谋职业了。一个连工作都找不到的人,你让他自己创立公司,特别那种正式的公司,那他的能力可能会很有差距。当然如果是从另外一个广义创意角度来讲,比如摆个地摊,卖个煎饼果子,开个小店,这个也可以算是创业。也可以算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让自己有一个谋生手段,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这么理解。但是要是比较正式的,我们谈创业的问题来说,还是一个合格创业者的能力,应该是比一个合格的就业者能力应该更高,是这样一个情况。创业也是对人的一个挑战,也是不容易的。所以说我们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本身并不是说他后来不创业就浪费了。他的创业能力得到提升了,然后想象力,创造力,他对经济实体运营的各个环节,人、财、物产供销进一步的了解,他的人际沟通能力,项目判断力等等也都得到提升了。那么当他进入就业市场中的时候,这些能力也是一个好员工应该具备的素质,也会受到就业市场的欢迎,这个绝对不会浪费。所以说创业和就业绝对是不矛盾的,二者是统一的。

  记者:目前国内有没有模拟创业的模式来提升大学生创业的能力培养?

  路军:所谓模拟创业在比较成熟的创业教育体系当中,是其中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在美国的百森商学院,就有模拟创业,是每一届学生都要经历的一个事情,他们从入学时就要组成创业小组,学校可能给提供几千美元,就是低额度轻资产的,做一些小型的经营活动。那么这个经营活动是跟教学之间是互相配合的,经过一个学年下来,会盘点一下是赔了是赚了,如果是有收益的话,可以用这笔资金做公益性的支出。它不是对在社会上成立这种正式的创业公司,应该说在学校一个体系内,这个得到了校方的支持的模拟创业,这是比较成熟的创业教育体系,在发达国家这是一个普遍性的一个创业教育内容。那目前国内这方面,由于资金和环境的问题,还不普遍,当然也不排除在创业教育这方面做的比较成熟,走的比较靠前的学校,也在做这部分的尝试。但一般还是学生的自主行为,诸如一些创业协会,他们自主搞一些校园代理,并不作为正式的注册公司来做运营,只是作为个体之间的一种,非正式化的初级商业尝试,这种情况也是普遍存在。有些学校也对这样的尝试给予相应的一些规范和支持,这个也存在这种情况。

  那么另一类的所谓模拟创业,是通过电子网络信息平台,通过一些网络虚拟手段来尝试的虚拟创业,这种软件系统是有一些机构给提供,他们也做这种尝试。到目前为止,这方面还没有达到一个非常普遍的情况。

  记者:您做了多年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哪些感想体会可以和大家分享下。

  路军:这个体会还是比较多的,比如说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确实比较低,因为统计口径不一样,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可能统计的数据有所不同,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再怎么换角度统计成功率也不能说是很高,是属于偏低的。那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不要广泛的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这也是很多人特别关心的。这是很严峻的问题,甚至曾经在几年前有一位上海的人大代表,他就很正式的向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一个提案,就是我们不要盲目倡导大学生创业。按他的统计口径来说,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只有2%~3%,那就意味着这个创业的百分之九十七八都会失败,那就等于说让百分之九十七八的人都做陪葬,都做这个炮灰,才有这么很少的一点成功者,那失败者遭受的打击,浪费的资金都是很惨重的,很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这个投入产出很不经济。

  就我的观点来说,如果是我们中国大学生永远不会创业,永远是2%、3%的成功率,那确实这个事我们不该做了,那事实上之所以到目前为止成功率低,恰恰是由于我们创业教育不够深入,缺少时效,才导致了这么一个结果。我们的学生往往都是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这样的过程走出来的,到了十八、九,二十岁了,还不知创业为何物,突然接受到创业这件事,一腔热情投入进去,其实没有做到充分准备,打了一场无准备之仗,所以失败率高。那我们现在不应该因噎废食,应该看到这个成功率低,看到它发展创业教育的紧迫性,要加大力度,深入的开展创业教育,让大学生创业教育产生真正的时效,帮扶到有创业意愿的年轻人,把他们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吸收前人的各种相关的经验教训,从而大大的提升创业成功率。这正是我们的使命,创业教育的使命之所在。

  创业成功率低是一个普遍现象,哪怕在西方也不是各个创业都成功,创业本身就意味着它是一个摸索的过程,不能说以成败论英雄,这次失败了,他积累的经验教训可能为下次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帮助,是一个宝贵的经验教训的积累。很多成功的企业家他们也都不是一蹴而就,也是经过了几轮创业的摸索,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最后找到出路。所以,成功不是一个轻而易举能获得的事情,这种失败的积累有它的必然性。所以不要苛责创业者非要一步成功。

  (记者 包佳佳 采访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