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专题 > 聚焦两会 > 两会教育:代表委员声音
黄艳代表:抓教育就要抓教师工作
2018-03-15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继2016年和2017年后,今年是第三次把“加强教师队伍和师风师德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稍早之前,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教师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之深、期待之殷切、支持决心之大、改革决心之迫切,堪称前所未见。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抓教师队伍建设就是抓教育,各级党委和政府是主体。长期以来,不少地方政府认为,“抓教育”就是“建学校、盖房子、买设备”,在上个世纪学校数量严重不足、硬件普遍较差的历史条件下,这样的举措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完成学校的新建扩建、硬件升级以后,不少地方政府往往觉得大功告成,认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部门和学校内部的事情,很少具体关注甚至认为不应该插手。实际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的核心工作、系统工程,必须由各级党委、政府牵头来抓。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抓教育就要抓教师工作。今年全国两会的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到教师队伍建设时,讲了六个字:“提”“改”“育”“用”“保”“尊”。他是把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放到整个社会的大系统中去讲的,无论是提高待遇、改革编制管理办法,还是保障经费、保护教师合法权益,都需要多部门联动,教育部门很难单独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应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计划、总结中,期待各级党委、政府能够像抓经济、抓环保一样抓教师队伍建设。

  二是教师队伍建设应该从关注教育生态抓起。教师作为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其职业状态与教育大环境密不可分。当前教师队伍的主流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但必须看到,繁重的教学任务、升学压力以及量化管理方式和不规范的办学行为,让不少教师的职业生活受到了伤害,一些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

  在广大中西部地区,不少中小学教师不仅没有双休日,法定节日也很难完全休满。另外,片面关注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导致对教师群体的评价标准较为单一,限制了教师职业体验的丰富性。“量化”“精细化”“数字化”管理等管理模式让不少教师陷入过度“被考核”的困境。因此,有必要从教育生态、教育大环境的改善做起,提升教师群体的职业幸福感,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此外,要特别警惕把教师队伍建设窄化为“教师专业培训”。如果不能从教育生态抓起,切实改善教师的职业状态,教师专业培训很可能事倍功半。最近,浙江、黑龙江两省推迟小学生到校时间,这说明越来越多的教育行政部门开始更多地考虑师生身心健康,这是可喜的进步。

  三是师风师德建设应从维护教师职业道德资源抓起。职业道德作为一种行业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和其他社会道德一样,生命力在于被认同、被遵循,师风师德建设同样应该强化认同,强化遵守。我们抓师风师德建设,既要注重正面道德力量的注入,也要注重对负面失德行为的惩戒。近期,多家媒体接连报道了中小学生课外补课的乱象。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发文,重拳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正面回应了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关切。教师有偿补课现象近年来受到各界广泛批评,一些教师为了追逐经济利益,突破师德底线,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通过大力整治培训机构,打击违背师德的教师,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有利于维护教师群体的职业道德资源。(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校长 黄艳)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是什么让我们对教育如此焦虑,有解吗?(二)
· 孩子成绩急不得,卷也没有用,循序渐进才有效
· 教育要以国计为重,民生为要
· 教育承担的是对知识的责任
· 教育的包容、公平与适应
· 如何理解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 教育的本质属性
· 教育兴则国家兴 教育强则国家强
· 教育部与北京市会商会议、教育强国战略咨询会(京津冀地区)在京举行
· 在教育战线主题教育大格局中带头彰显高校担当高校特色高校贡献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