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考试 >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 高考作文
大数据看高考作文40年:材料题是主流 时事热点升温
2017-06-08  新华网-新京报  

字体大小:

  原标题:大数据看高考作文40年

  1977年,中断了十余年的高考制度恢复。当年采取分省考试的形式,北京卷的作文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了高考恢复40年以来,超过200道全国或地方命制的高考作文题,发现历经变革至今,“材料题”是常客。2000年开始,传统文化和时政热点逐渐走上试卷。而在出题方式上,也出现了诸如半命题作文、“微写作”的创新。

  专家指出,这意味着教育部门对于语文学科的定位发生了转变,正在从纯粹的文学科目逐渐转变为现实性、基础性科目,出题人的眼光在移向当代,从更高的格局引领学生心智更加健全发展。

  24 44

  连续十年出现 材料题是主流

  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高考40年来,全国卷一共44套试题中,一共有24套试题使用了材料作文的形式,占比约55%;高考40年来,各地自主命题192套,其中有75套为材料作文,占比近40%。

  记者发现,材料作文最早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1980年,要求考生们读《画蛋》,写一篇读后感。随后,材料作文频繁出现在高考试卷上。从1999年至2009年,全国卷均为材料作文,掀起材料作文新高潮。

  案例:1995年全国卷:给出阅读材料寓言诗《鸟的评说》,要求任选寓言诗中的两种鸟,展开想象,以《××与××的对话》为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对话片断。

  2013年福建高考卷:要求根据顾城的《忧天》作文。

  分析:学而思网校高考研究中心向欧分析,材料作文是“主流”,体现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关注。“汉语是母语,读得多才有可能写得好”,而这两者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一考试形式能够同步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输出”的表达能力。

  北京市教委校园促进项目中学组特聘专家、新东方集团培训师及语文项目创建主管杨洋分析,“命题作文范围比较大,写作的难度系数较大,评分的要求也会更高”。

  他解释说,而材料作文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框架内进行创作,更有利于进行比较,因此是更为“主流的选择”,“毕竟高考要在尊重命题的合理性基础上,照顾到学生的发挥和创新”。

  12 18

  北京卷连续三年考传统文化

  在材料命题中,除了励志、寓言故事外,还有另外一个趋势,即国学和传统文化,以古人智慧而观今的作文题目越来越多。

  1982年,考生被要求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题作文。2003年的全国卷选取了《韩非子》中的一则寓言、2004年湖北卷选取了唐朝刘禹锡的《昏镜词》等等。

  除此之外,近年来,传统文化更多见诸于卷面。据不完全统计,近40年来至少出现过14次,其形式包括古诗文、谚语、地方民俗等,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文化内容出现的更加“频繁”,18年来出现过12次。仅北京卷也在2014年至2016年,以老规矩、民族英雄、老腔等为题目要求行文。

  案例:2005年湖北卷:使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文字。

  2009年上海卷:以“板桥体”做材料。

  2016年北京卷:“老腔”。

  分析:“传统文化是越来越热的点”,杨洋说,近年来高考作文很关注考察这方面的内容,关注的是考生对热点事件进行恰当合理的思考这一核心能力。例如2014年北京作文题目“老规矩”,直接考察的就是如何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要重礼仪、积累经验、有更好的仪态等等”,而到了2016年的“老腔”,是考察如何让传统文化保持生命力。

  他认为,近年来的考察更加倾向于围绕传统文化领域的社会热点命题,其实是对教师教学的考验。当尝试做好语文教学时,要让学生能够把眼光移向当代。如今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纯文学性在下降,这里的“下降”其实是个褒义词,因为好的人文教育是关注学生,关注现实的教育。

  12年

  2006年后时事热点年年考

  近年来,高考作文不乏接地气儿的热点话题。其实,1986年的高考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涉及了环保领域,就曾让人眼前一亮。

  2006年全国卷作文题为“中国的人读书的人越来越少”,随后关注社会时事热点成为一大趋势,至今连续12年出现在每年的作文题目中。

  记者发现,相比全国卷,各地自主命题时,更倾向于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2008年,汶川地震出现在地方卷中,也一度激发了高考作文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的潮流。随后,社会热词“范儿”、“京骂”、“名人代言”、“高考30年”等,均成为高考作文题。

  其中,2011年作文卷中的社会热点较多,涉及歌手第一句话由“大家好,我来了”变为“谢谢大家,你们来了”;乒乓球赛中国夺冠;中国崛起三个话题。而在2015年,全国卷1和江西卷还出现了“女儿举报父亲”的“撞题”。

  案例:2008年全国卷I:使用社会热点材料“汶川地震救灾”

  2009年江西卷:使用圆明园非法流失的兔首、鼠首铜像流拍作为材料

  分析:杨洋和向欧都认为,这体现出了命题对于语文学科定位的转变。“现在语文整体的地位已经凸现出来了”,向欧说,如今已经形成了“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的共识,任何科目的理解都是建立在语文能力过关的基础之上的,而不仅仅是培养文学素养。

  另外,使用时政社会热点做材料的题目,通常要求写作议论文,这种文体相对于文学性的考察,更关注逻辑性。考虑到如今文理分科的大背景,向欧认为,这是对于理科生的平衡,“议论文比较重视逻辑关系。”

  8年

  文体题目持续“标新立异”

  纵观40年来的高考作文题,不乏创新之举。比如,看图写作,其实早在1983年当时的作文题便是“以图说话”,要求根据漫画《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写作。

  据不完全统计,40年以来,全国卷至少有4年出现了漫画作文,其中,1996年的全国卷中,给出了《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要求学生以“我更喜欢漫画《__》”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谓是半命题作文的“鼻祖”。记者梳理发现,1996年至今,至少有8个年份的作文题目使用了半命题、漫画或者新事物、新提法作为材料。

  此外,2005年的重庆高考作文题中,出现了大作文和小作文两道题。多选,由此成为了高考作文命题的一种新方式。2014年起,北京高考作文也引入了这一形式,并扩充为微作文“三选一”,大作文“二选一”,以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发挥余地。

  案例:2009年湖北卷:“站在__门口”

  2013年天津卷:“__而知之”

  2006年福建卷:1、诸葛亮借箭未满十万支;2、戈多来了;3、留下一点空白,三选一

  分析:不少当年看起来“怪异”的题目,还在多年后以“新瓶装旧酒”的形式出现。向欧举例说,2014年天津卷中“智慧芯片”的题目,与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材料作文就有异曲同工之处,“当年的话题放到现在看都不太过时”,她认为,其实这既是一种“万用话题”的传承,又是选拔人才方面,更加看重对于社会中的新鲜事物的感想。

  高考作文题演变时间轴

  1977年 中断了十余年的高考制度恢复。当年采取分省考试的形式,北京卷的作文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1978年-1984年 各省份开始统一采用全国卷考试,将《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缩写成一篇五百至六百字的短文、写作达·芬奇故事《画蛋》读后感、使用古诗词和漫画等都曾成为高考作文的命题材料。

  1985年-2014年 上海市1985年率先试点高考分省自主命题后,全国前后共有16个省份尝试全部或部分科目自主命题。

  随之带来的不仅是高考作文材料的丰富,写作文体也出现了议论文、书信、记叙文、说明文、发言稿、对话等至少6种。

  2015年-2017年 自主命题省份减少,全国缩减到9套题。到了明年山东省使用全国卷之后,将只剩下8套试卷。

  毕业仍看不懂的作文题

  2005年湖南卷:“跑”

  2006年江西卷:燕子减肥

  2007年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

  2012年安徽卷: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

  2013年江苏卷:探险者与蝴蝶

  2015年山东卷:“丝瓜藤和肉豆须”

  2015年安徽卷:“蝴蝶是否有颜色”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借助大数据对课堂教学画像
· 大数据正在重塑我们这个世界
· 高校如何构建审计大数据管理系统?
· 山东大学:基于大数据分析图书馆数字资源远程服务
· 舒华:充分发挥数据效能,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
· 大数据画像助力高校新生成长
· 中国音乐学院:大数据让就业匹配度更高
· 大数据驱动教育评价变革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助力教师个性化发展
· 创新大数据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