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孩子面对未来的能力哪里来
2017-06-09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我们在寻找那些从未存在过的人”,这是特斯拉公司2014年6月在推特和微博上发布的招聘信息。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特斯拉在搞标题党。点进去发现,他们招聘的真的都是这个世界闻所未闻的职业,比如超级充电方案研究员、产品交付体验师、家用充电专员……这都是些什么?

  联想到在《移动风暴》这本书里看到的场景:在第一代苹果发布之前,为了让这个世界没见过的智能手机能够跟运营商的线路尽可能匹配,乔布斯经常开着车一边打电话一边在硅谷附近瞎转。如果在哪里信号掉线了,就开着车绕着这个信号死角转好几圈,好几次附近的居民都差点报警。而今天,“信号调节研究员”已经是苹果研发团队里一项需要专人负责的具体职位了。我忽然明白了,从解决一件小事,到创造一个从来没存在过的职位,寻找一个从未存在过的人,每天都在这个世界上演。

  世界的发展是由不存在的人推动的

  其实,特斯拉和苹果所说的“不存在的人”,一直都是存在的,只是这些人之前从未被命名过。比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飞行员是不存在的人,电脑发明之前,程序员是不存在的人。从某个角度说,这个世界的发展,就是由这些不存在的人推动的。

  不存在的人需要具备一种“末日”能力。这个末日不一定是悲观的,因为任何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对旧制度旧体系来说,都是一种末日。“末日”能力很难详细分解,但必须要有几点基本的特质,其实也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强烈的好奇心、开放的心态、对生活充满热情、面对未知的勇气等,这种人可以在任何场所、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进行高质量的、有效的学习,他们是具备持续学习能力、保持着无限可能的终身学习者,他们可以适应无法掌控的未来。

  许多父母对未来有一种错觉,认为未来尽在掌握,所以才会干涉孩子的专业选择、工作选择,好像他们觉得未来是确定的,他们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

  但其实未来太难预测,甚至无法想象,也许是科技高速发展之后的天堂,也许智能革命之后会出现全新的人类,也许是《终结者》里的审判日。所以,不存在的人就是面对未来,可以打破学习边界,保持无限可能,具备持续学习能力的人。

  看看未来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吧。

  我从2013年的5000份招聘信息中统计出的几个出现频率最高的要求: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英语四级、熟练使用office、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到了2017年3月,纳斯达克市值最高的几家公司招聘信息中最常出现的是:批判性思维、学习灵活性、创造力、团队协作能力。文凭消失了,对人的评价方式发生了微妙变化。

  很可惜,批判性思维、学习灵活性、创造力、团队协作能力,学校不教、考试不考,甚至很多父母、老师自身都不具备,如何去学习这些能力?答案就是保持自我学习能力,打破学习的边界。正如奥地利哲学家、教育家鲁道夫·斯坦纳所说:“所有的教育都是自我教育。孩子在环境中教育他自己,父母和老师只是孩子环境中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尽可能让自己成为最好的环境,相信孩子可以教育自己、协调自己的命运。”

  文凭的标签作用正在消解

  用人单位为什么要寻找从未存在过的人?因为我们所处的很可能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变革时代,旧有的简单依靠文凭的评价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这个时代人才市场的需求了。

  我对体制内教育最大的不满,并非教育方式僵化或教育内容脱离时代,而是教育让我们给自己贴上了标签。原本是有无限可能的学习者,被学校教育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我是厨师,你是码农,他是设计师……无限的可能变成了一个个并不准确的标签,不知道有多少个莫扎特正在写着代码,有多少个梵高正在开着优步。

  招聘时我们需要多维度、多角度地评价一个人,比如我们会去看应聘者的社交账号,看他都关注了哪些人,评论了哪些话题,转发了哪些内容。通过一个人在虚拟世界留下的痕迹,已经可以把他准确地勾勒出来了。我们可以分析出他的性别、家庭关系、消费模型、阅读偏好、社交活动、政治倾向等,甚至可以知道他是否在节食,是否有亲朋好友不知道的小癖好。

  我也看过自己的网络画像,我甚至认为网络上的那个我才是真实的我,现实生活中的我,只是那个真实的我的交互界面。

  现在我们已经有太多维度可以去了解一个人,文凭的标签作用正在逐渐消解。工业时代的教育模式,目的是培养流水线上合格的工人。随着信息时代和人工智能的到来,原来的很多工作机器可以去做,对人的评价方式势必面临一场颠覆性的革命,而且已经有人在做这样的尝试了。

  举个例子,2011年MF基金会推出了开放徽章计划,把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通过数字徽章的方式显现出来,打破文凭对学习成果评定的垄断。到今年,美国加入开放徽章的机构已经超过了3000家,其中不乏德勤、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这样的全球知名机构。

  特斯拉发布招聘信息的渠道是社交媒体,而不是传统的招聘渠道。其实早在2012年,美国就业人员的职业信息获取来源,排名第一的就已经是社交媒体了。今天,社交媒体已经全面碾压传统渠道,成为人才信息的主要来源。

  学习方式的变革正在进行

  有了对学习者的评价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这个前提,寻找不存在的人就变得可行了。要成为或者创造不存在的人,首先需要的就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国内已经有很多组织和机构在做这样的尝试,我分享三个我的切身案例。

  去年9月,成都出现了全世界最小的一所学校——好奇学校,成立之初只有一名学生,没有校舍。对学生来说,家门就是校门,离开了家,整个城市都是她的教室。好奇学校的老师带着孩子在西西弗书店做“如何寻找一本书”的思维导图,在巷弄里的咖啡馆学议事规则、了解咖啡,去书店听诗人流沙河讲《诗经》,周末在草堂小学组织飞盘比赛。半年的时间,学生的学习能力、阅读量都有了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比在传统学校里更自信、更快乐。到今年3月,他们的学生增加到了8个,实现了指数级的增长。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整个世界都是教室,社会上的一切资源都是学习工具。

  大连有一个组织叫牛朋,是一个基于城市的知识社群。这个组织创立的初衷,就是发挥每个人的认知盈余,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另一个人的老师。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终于不再是一句口号,学习对象无处不在。今天,牛朋已经汇聚了这个城市中数千名终身学习者,并且成功举办了多次知识型沙龙——牛朋大会。这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在社交活动中得到学习的机会,学习的对象无处不在。

  苏州的埃尔特公司两年前进行了一场变革,变成了一个互联网人的结社。过去的项目组变成了学习共同体,项目制生产变成了项目制学习,产品变成了学习的结果、附属品。我们做这个尝试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我们疯了,好在直到今天我们还活着,我们团队成员组成的共同体甚至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其实,任何一个合格的企业或者组织,本身一定是具备教育属性的,除了技能的教育,甚至还包括品格的教育。教育的使命,从来都是培养不存在的人,而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培养出了无法面对未来的人。这些新的学习方式累积起来,学习系统的颠覆变革就会很快到来。

  寻找不存在的人,更好的方式是联合起来寻找,或者培养一个生态系统,协同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学习革命。当然,我们还会面临制度的限制、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这条路或许会布满荆棘。但是,就像法国诗人兰波的那句诗所言:只要我们怀着最火热的耐心,当黎明的曙光来临,我们一定能够走进那座壮丽的城池。(作者张释文,系埃尔特教育联合创始人,本文摘编自作者近日在LIFE教育创新峰会上的主题演讲,已经作者审定)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怎样让孩子“牛”起来? 名校长押题家庭教育
· 让孩子在学校更安全 2017年要做哪些事?
· 评论:孩子的“起跑线”在于精神成长
· 评论:别让孩子成为“小别离”的牺牲品
· 数学教育专家联合倡议:学奥数前请家长先动脑
· 教材修订 增减换留 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语文》?
· 他们是怎样的一群孩子?
· 孩子该不该受体罚
· 评论:孩子是社会的未来 教育是发展的基础
· 孩子罚站被冻死 谁之责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