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不改名”的师范院校如何维持特色
2017-01-18  中国青年报  

字体大小:

  师范大学转型,不意味着要放弃专业的师范教育,反而应该突出特色,改善资金、师资、基础设施等方面,籍此吸引到更好的师范生源。

  1月15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在北京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聚焦教师培养主业,改进教师培养机制、模式和课程,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不少人对师范院校学生的第一印象是:“你毕业只能做老师吧?能赚大钱吗?”这或许是偏见,但师范毕业生收入一般、师范院校生源质量下降、招生分数线走低,的确是不争的事实。某些知名师范大学面对教育潮流的变动,也采取了相应对策。

  一些师范院校尝试转型为综合类大学。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在其百年校庆时就提出,将在未来15年内,将其建成为一所综合性、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其后,全国多地师范院校纷纷开始“转型”。还有师范学校与其他学校合并为综合性大学,比如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合并为西南大学。一些师范学校在学科设置上达不到综合类大学的要求,就尽量在校名上“跟上潮流”,在“后缀”上提升档次。

  另一些师范院校缩减了师范生比例。欧美国家纯粹的师范大学并不多,名列世界前列者只有巴黎高师等个别大学,其师范教育往往被安置在综合类大学里的教育学院。在国内,这样的转型也逐步开始,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在2015年起明确逐步缩减师范类本科招生,学校成立教师教育学院,师资培养被统一纳入教师教育学院。

  但是,师范大学转型,不意味着要放弃专业的师范教育,反而应该突出特色,改善资金、师资、基础设施等方面,籍此吸引到更好的师范生源。这正是此次要求师范院校“不改名”的现实考虑。

  那么,谁来保证不更名、不脱帽的师范院校维持特色和水准,甚至比那些“转型”的学校更有竞争力呢?这就需要秉持一个原则:让师范教育回归师范本身。现在有些高校一面维持着原有师范生培养模式,一方面又搞着其他创收项目,非但整体教学质量没上去,还丢掉了特色。师范教育对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都有较高要求,一般来说,在大三下学期时,师范生会完成理论课程,开始为期两个月到半年不等的实习,实习单位可以接受学校安排,也可以自己联系。有些不打算毕业做老师的学生,就会借实习的机会,考研、找其他工作的实习等。个体选择虽然得到了尊重,但整体的师范教学质量就打了折扣。

  师范培养模式理应更清晰。很多学生在高考后填报师范专业时,并没有明确职业规划,或者入校后改变了最初的教师理想,师范教育和学生的职业选择之间存在着矛盾。因此,设置更加灵活的师范教育模式十分必要。比如,学校允许学生在大二时改变专业属性,想当教师的学生可以成为师范生,而师范生也可以选择离开。

  另外,我们也该改变对师范教育的“偏见”了。正如历史学者丛小平在《师范院校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中所述,传统的师范教育对中国教育和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功不可没。尽管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师范教育不再发挥那么重要的作用,但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师范教育依然改变着无数青年的命运,“不改名”的师范院校应发挥主流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人民日报:师范院校当聚焦教师培养主业
· 教育部:“十三五”期间我国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
· 师范院校女生比例越来越高 文科院系成女儿国
· 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哪儿?党政机关“得势不得市”
· 梅国平:教师教育要分类引导
· 选择师范院校的N条理由
· 两所部属师范院校在京招免费生
· 强教必先强师 全国43所师范院校聚首新疆师大
· 2014年中国最好的师范大学
· 广东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局2013年招聘教师宣讲会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