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人物 > 人物热点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辞世:上帝把那束光收走了
2017-01-16  中国新闻网  

字体大小:

  1月14日,在过完虚岁112岁生日的第二天,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驾鹤西去。

  2012年9月,哲学家李泽厚拜访周有光。彼时,这位睿智豁达的老人说:“上帝太忙了,把我忘了。”

  现在,上帝把这束光收走了。

  在北京东城区后拐棒胡同的一幢普通居民小区,周有光人生最后三四十年就住在这里。小区从居委会干部到杂货店老板、理发店师傅都知道这位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的老爷子。

  但老爷子生前却一直反对“汉语拼音之父”这一称呼。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苏培成是周有光的学生。苏培成告诉中新社记者,周先生的拒绝有他的道理。上世纪50年代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是国家行为、集体项目,但周先生对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积极推广汉语拼音体系,作出了独特贡献。是他推荐使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是他首先提出要拼写以北京话语音为基础的普通话。

  “1979年他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会议,让‘汉语拼音方案’成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高瞻远瞩地提出让拼音输入成为中文信息处理的主流。甚至日本在遇到日语电脑输入的问题时也来向他请教。”苏培成说。

  出生于1935年的苏培成比周有光小近30岁,但两人在几十年亦师亦友的交往中,结下了深厚情谊。俩人前后通信100多封,“都是谈语言文字,很少谈个人,也很少谈别人。”苏培成说,有不同看法时他会直接跟老师提出来,老师也会予以恳切回复,这些信后来结集出版,成为研究周有光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

  实际上,研究汉语拼音只是周有光百余年人生长河里三分之一的工作。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葩”的他,身上充满了传奇色彩:50岁之前,他是金融学家和经济学家;从50岁到85岁,他是语言文字学家;85岁之后,他又是思想家。他被连襟沈从文称为“周百科”。

  有人统计过,周有光出版的著作中,有一半左右是在退休以后完成的。他在百岁之后,仍笔耕不辍,100岁时出版《百岁新稿》,104岁时出版《朝闻道集》,105岁时出版《拾贝集》,以后又陆续有《从世界看中国:周有光百岁文萃》《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等问世。

  一个多世纪的人生不可能没有挫折和起伏。他的一生经过了晚清、北洋、民国和新中国四个时代,有人戏称他是“四朝元老”,更有人将他看做百年中国从传统过渡到现代的一个缩影。除了与整个民族共同经历的那些苦难,还有个人的悲伤。抗战期间,6岁女儿去世;2002年,老伴张允和去世;2015年,唯一的儿子猝然离世。

  “她忽然离我而去,使我如临霹雳,不知所措。有一天,我偶尔想起,青年时代读书,有一位哲学家说,个体的死亡是群体进化的必要条件。我豁然开朗,这就是自然规律。”谈及夫人张允和的离世,周有光曾说,“想不通的时候,你拐个弯就通了啊。”

  乐观豁达、坚持思考也是他长寿的秘诀。逢年过节居委会干部都会到家里慰问这位高寿老人。“地上还是几十年前的地板革、白墙、木家具,比普通人家里都简单。但老先生人很好,待人和气,还给我签名拍照。”一位于姓居委会干部告诉记者。

  生活简朴是周有光给学生们一直的印象。苏培成说,无论是原来住的沙滩后街,还是后拐棒胡同,他的住处都很简洁,生活也很简单,很少有人知道他还资助了一些有困难的学生读书。

  2016年新年伊始,面对前来看望他的出版社编辑叶芳,周有光说了一句带有人生总结意味的话:“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

  2018年是汉语拼音方案颁布60周年,老先生看不到了,但他留给人间的那束语言和思想启蒙之光长存。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109岁 读者送生日祝福
· "中国汉语拼音之父":全球汉语热源于四大主因
· 师生追忆语言学家胡明扬 最喜欢的称呼是"老师"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