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专题 > 校园贷
高息贷款、“裸条放款”校园借贷乱象触目惊心
2016-06-15  新华社  

字体大小:

  周利率高达30%、要求借款人拍裸照作为抵押、以公布裸照来威胁借款人还款……种种令人瞠目结舌的事实,引起人们对校园借贷乱象的极大关注。

  今年4月,教育部与中国银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对未经批准在校园内宣传推广信贷业务的不良网络借贷平台和个人要依法处置。然而,校园借贷乱象依然频频发生。

  高息贷款、“裸条放款”校园借贷市场暗藏猫腻

  “无担保、无抵押,当日放款”。在一些大学校园内、微信朋友圈、QQ群里常见此类诱人的贷款广告。借贷公司声称手续简单,无需任何抵押就能放款,少则几百元,多则上万元。

  在穿梭于哈尔滨江北大学城的公交车上,几乎都贴着“只需学生证,便可放款”的校园借贷广告。记者通过广告联系到一位杨姓经理,询问如何贷款,对方告知只需提供身份证、学生证和一张银行卡,再留下老师、同学的电话即可。

  如此简单的贷款程序让不少大学生选择隐瞒父母、借贷消费。“有时候买个手机,四五千元,就可以找他们(借贷平台)借,很方便,反正身边找他们借钱的同学挺多的。”在哈尔滨华德学院就读大一的小郑(化名)说。

  随着校园借贷的蔓延,借贷广告频出新招,从起初的“无担保、无抵押”变为触目惊心的“拍个裸照,立等可取”。近日,有网友通过微博爆料称,有人通过一款熟人间网络借贷平台提供“裸条放款”,即进行借款时,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证的裸体照片替代借条。当发生违约不还款时,放贷人以公开裸照和与借款人父母联系为手段,胁迫借款人还款。

  而这里所谓的“熟人”却可能根本互不相识。由于某些网络借贷平台只允许“熟人”间的借贷,因此一些需要借款的学生和出借人在QQ群里私下谈好借款数额、还款日期等条件后,在借贷平台上互相添加为“熟人”完成借贷流程。

  这种假熟人的借贷关系往往伴随着较高的利息,甚至是高利贷。记者调查发现,校园借贷的利率普遍较高,周息从5%到30%不等。由于借款人缺乏足够的还款能力而导致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此前,河南郑州市一在校大学生因无力偿还借贷平台的近百万借款而跳楼自杀。无独有偶,湖北一名大学生去年10月贷款3万元,利滚利越滚越高,到当年12月债务滚到了70多万元。还有不少大学生因为在多家借贷平台“借钱拆补”而导致资金链断裂。

  校园借贷乱象为何频发?

  业内人士认为,校园借贷乱象之所以频发,与大学生群体本身不无关系。

  “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改变,他们对一些商品和服务表现出超前消费的需求。但多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费主要靠父母提供,超前的消费需求不一定能得到满足。”河南豫龙律师事务所律师付建说,校园借贷正是利用学生这一需求,设下高利贷、利滚利、“裸条放款”等陷阱,而大学生刚离开家庭,单独进入大学生活,风险防范意识、风险甄别能力比较薄弱,一不小心就会掉入“坑”中。

  校园借贷平台浑水摸鱼、唯利是图是乱象频发的另一大原因。付建说,校园借贷的本质是某些第三方借贷平台,以高息的方式,通过向学生发放贷款来获利。“这些平台贷款门槛低、对借款人资质审核不严或者根本不进行审核,也不去考虑学生的还款能力,一味放款,坐等家长兜底,诱导和纵容了学生过度借款、过度消费。”

  一位曾就职于某网络借贷平台的内部人士透露,在国外,放贷人必须持有执照,而国内放贷人的门槛较低,只要能拿到营业执照,就可以开一家网络借贷公司。一些平台甚至打着电子商务公司的幌子,实际上是以分期的名义放贷。此外,由于网络借贷的审核流程和贷款手续都在线上办理,不需要本人当面签订协议,这也导致平台存在巨大的安全漏洞。

  高利贷、利滚利等校园借贷乱象的背后,折射出监管的缺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黄孝武说,目前针对校园网络借贷方面没有一套严格的标准,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导致监管处于盲区。尤其当校园借贷行为一旦转变为线上接头、线下交易时,监管就难上加难。

  完善法律法规为校园借贷“保驾护航”

  付建表示,大学生一旦卷入校园借贷乱象,首先应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法律规定,民间借贷年利率不能超过24%,若借贷双方约定的年利率超过36%,则超出部分将被认定无效。此外,裸照不是物权,不能作为抵押物。第三方平台若将他人裸照进行传播,等于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当事人可以依法提起诉讼,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

  “关于校园借贷,国家应当尽快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金融机构也应当制定校园借贷的细则,审核把关要严,贷款发放要紧,贷款用途要明。”付建建议,相关部门应转变监管思维,把监管视线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更新线上监管工具。

  河南省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心理专家杨勇超建议,大学生应建立文明、理性、科学的消费观,拒绝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即使真的需要贷款,也要结合自身需要,选择最恰当的借款方式。“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在平时的教学环节中可以增加金融素养的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

  黄孝武认为,校园借贷作为新兴的理财方式衍生服务,能够为大学生的一些理性金融需求解决资金难题。因此,对有资质、有信誉的借贷平台,应当适当加以引导和扶持。“针对有继续深造、创业等发展需求的学生,借贷平台可以开发相应产品,完善风控机制,最终实现双赢。”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校园借贷乱象调查:女大学生为买衣服欠7万债务
· 教育部提醒青年学生:警惕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陷阱
· “校园贷”乱象调查:警惕伸向象牙塔的金融黑手
· 网购催生“校园白条”校园借贷:馅饼,还是陷阱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