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CERNET > CERNET2 > 前沿动态
NGN短期内难成新投资热点 运营商不会贸然试水
刘燕

  1999年到2000年间,大约890个NGN(下一代网络)网络经营者在纳斯达克(NASDAQ)获得了资金,到现在生存下来的也不过10%。事实上,在下一代网络主干网正式启动之前,在中国,几乎没有人关注这项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技术。

  尽管有分析人士认为,我国3G启动日期的推迟使NGN成新一轮投资热点,但全国政协委员、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院长雷震洲却提醒有志于此之士:预计NGN在国内真正启动要到2005年,而大规模的建设则要到2010年。虽然我国5大运营商都积极投身其中,但更多的是处于研发和试验阶段。

  NGN不会立刻形成新的投资热点

  NGN虽然不会马上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但这是运营商未来必将启用的网络。也正因此,雷震洲院长认为,现在开始围绕NGN产业链的技术和资金准备是相关企业对未来的一笔有远见的投资。尤其是NGN与3G的发展并不冲突,而是必将走向融合,因为他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一个指向移动网络而另一个指向固定网络,但共同的目标是提供下一代服务或是新的宽带服务。

  他认为投资于IP、光通信、无线通信三大领域绝对不会出大错。事实上目前国内围绕着NGN将涉及的软交换、媒体网关、综合接入设备、应用服务器、终端设备,IPv6路由器、ASON设备等的研发和竞争已开始升温。

  我国在3G的发展上虽然已进入第一方阵,但仍然没有领跑,而在NGN领域,我国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就更大一点。但在今年1月、2月间国际电联召开的ITU-T大会上,我国代表团已提交了17篇文章,其中相当一部分被接受,我国正在积极地加入到NGN的研究领域当中。雷震洲院长认为,在NGN上我国应有更多的机遇,这是一种战略上的机遇,抓住了就可能把握更多的所谓“权柄”。

  但雷震洲院长也提醒业界,中国发展NGN同样需要避免过量建设,理性投资。

  也许是3G与NGN有太多的共通之处,就连走过的弯路也极为类似。尽管大多数人认为,技术应服从于市场需求,但事实上,任何能改变人们未来生活或沟通形态的技术总是先于市场出现。而3G也一直属于技术驱动市场,甚至在构想3G时没有充分考虑10年后的社会需求以及开发市场的困难之大。当业界一厢情愿地在技术驱动下向前走时,偏偏赶上网络经济大肆炒作,在3G的创导地区欧洲更是把3G牌照拍卖至天价,这种失于理性的冲动使原本还算健康的3G蒙上泡沫。在NGN提出的最初几年,不少运营商对下一代服务同样并无充分认识,认为只要网络一升级就能财源滚滚,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网络扩建和升级上,对用户需求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结果网络过度建设成为电信市场泡沫根源之一,不但投资不见回报或回报很少,且失信于公众、投资者和市场,导致了整个行业低迷。

  由制造商和运营商构成的NGN业仅在2001年一年市场价值就丢失了约1万亿美元。

  运营商不会贸然试水

  自1998年北电网络在西班牙部署全球第一个NGN网络,北电网络在全球部署的NGN商业案例已超过46个,累计合同金额达到23亿美元。目前NGN的产品和技术发展已经完全可以满足运营商的商用需求。NGN不再停留在概念和口号上,但仍被认为是没有明确时间表的美好前景。

  据雷震洲院长介绍,欧盟于2001年启动NGNI,2002年又启动NGN2010,进行更广泛深入的研究。美国国防部在军网中全面部署IPv6,其目标是:到2008财政年,整个军网完成从IPv4向IPv6的过渡,去年还开展了大规模的IPv6网络试验(MoonV6)。日、韩也在大力开展NGI和后3G的研发工作,特别是韩国,它的宽带接入的家庭普及率已超过70%。

  那么,为什么我国还没有看到NGN网络如火如荼的发展?

  据业内人士分析,除了我国对NGN的建设比较理性慎重外,NGN网络带来的电信产业价值链重整,以及运营商相应的运营支撑体系等问题也是关键原因。

  从VoIP长途话音、各种宽带接入到为企业用户提供综合话音数据业务的惨烈竞争中,运营商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挖掘市场潜力、引导并满足终端客户需求、提供差异性服务的重要性。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所有的运营商都希望依托NGN网络平台,尽快找到一个能够迅速普及,提高ARPU的新应用,但传统电信运营商正处在由“技术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折期,但这个转折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尽管竞争的加剧将促进这一转折期的完成。另外,对运营商来说,整个NGN网络的运营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包括人员组织架构,人员技能及培训、以及故障处理流程等。最让人头疼的是,谁都知道电信行业尤其是运营商的未来取决于增值业务,但目前在NGN上仍然看不到“杀手型应用”的出现。但移动运营商短信业务给他们带来的滚滚财源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多有价值的应用需要在边做边开发或寻找。

  事实上,NGN网络是2003年我国政府及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非常关注的焦点。2003年,我国几大电信运营商在多个城市进行了不同规模的软交换试验,国家发改委等8个部委联合组织了下一代网络示范工程CNGI,5大运营商均参与了这个项

  目。目前,我国政府正在组织包括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等相关单位,制定下一代网络的总体发展策略,加快对下一代网络演进策略的研究,启动和加强下一代网络体系架构和标准化的研究、关键技术和管制政策的研究,以及建立下一代网的试验环境。

  NGN,谁知道它会长成什么样子

  NGN网络是这样一个平台,支持丰富的业务,如话音、视频、短信、协同工作、与Web整合等等,从而使得上层的应用开发商可以利用这样的网络平台的技术业务功能,开发出各式各样的客户化应用。它的三大特征是多媒体化、个性化和多样化。

  多媒体化就是向用户广泛提供声、像、图、文并茂的交互式通信与信息服务,它要求网络宽带化和具有巨大的多媒体业务处理能力;个性化则这个网络可以按个人意愿向用户提供“随时随地随意”的服务,而上一代电信服务中基本上是没有个性的;多样化就是在网络服务平台上开发能适应社会各界、千姿百态的大量应用。互联网的服务方式已向我们预示,21世纪人类将在网上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这些新的方式将对应于许许多多的应用。

  而雷震洲院长在政协会议上递交的提案为《统筹考虑电信普遍服务和远程教育的实施》,这个提案与NGN也不无联系。

  他认为电信普遍服务和远程教育的四个共同点是: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城乡和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具有共同的属性;都需要网络基础,需要通过网络来实现;资金上的困难,电信服务在农村和偏远地区除去投入以外可能不挣钱,义务教育、远程教育更需要钱。因此,就以上的共同点,他认为这两件事可以统筹考虑、实施。而这个提案与NGN的关联在于电信服务同样是在不断升级的。比如美国和日本的普遍服务已经不仅限于电话的普及,而是宽带接入的普遍服务。他认为我国未来的普遍服务肯定要依托NGN,因此,他呼吁电信业面向普遍服务应该要眼光放长远,不能仅满足于电话的普及。

  “NGN就像出生婴儿,我们虽然知道他会成长,但也许并不清楚他将长成什么样子。”在谈到我国该如何更好地发展NGN时,雷震洲院长的建议:“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引导NGN的发展,始终贯穿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精神。统筹网络与服务的发展、统筹有线与无线的发展、统筹传统网与NGN的发展、统筹标准化与技术创新、统筹地区发展、统筹城乡发展。”

  资料:

  1999年5月英国电信西班牙公司全球第一个分组话音长途网

  2001年10月美国Qwest公司美国第一个实现分组话音网络的传统本地网络运营商ILEC

  2001年11月美国SprintLTD公司美国第一个将整个现有电话网络(包括本地和汇接)分组化的运营商

  2002年3月中国电信集团中国第一个进行NGN分组中继、本地接入以及多媒体网络部署的运营商

  2002年6月美国Verizon公司采用NGN分组中继解决方案进行长途网扩容

  2002年6月香港宽频全球最大,增长最快的NGN本地接入网络新兴运营商,18个月内用户数量超过20万

  2002年12月加拿大Telus公司采用IP作为承载技术的分组长途话音业务运营商

  2003年8月山东网通公司中国第一个采用NGN解决方案的传统本地网络运营商ILEC

  
  

相关文章:
  • 市场需求驱动新系统启动:IPv6走向真正互联
  • IPv6应用渐入佳境?
  • IPv6在美测试效果理想 下次测试时间将更长
  • 中科院计算所推IPv6占下代互联网制高点
  • 中国建设全球最大IPv6示范网 多家公司投标
  • 我国斥资十四亿 建设全球最大IPv6示范网
  • 图文:中科院计算所展示IPv6实用化成果
  • 我国首个IPv6推进开放实验室20日正式揭牌
  • 专家:重视IPv6地址分配 不要重蹈IPv4复辙
  • IPv6实现远程测量温度 下一代将会怎样?

  •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c) 1994-2020 CERNIC,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