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CERNET > CERNET动态 > 学术动态
专家疾呼:抓住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机遇

  新华网上海8月22日电(记者罗新宇)以发展下一代互联网为主题的2002年中美高级网络技术研讨会昨天在上海开幕,与会专家疾呼:抓住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机遇,为未来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发展下一代互联网。大会中方主席、清华大学吴建平教授介绍说,美国是第一代互联网研究与建设的领袖,在第一代互联网引发的新经济中,美国不仅保持了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获得了巨额的经济利益,带来了长期的经济繁荣,也在军事上掌握了先机,强化了其在全球的领导地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巨大的社会需求的推动下,美国再次积极地投身到了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中。1996年,美国政府就制定并启动了研究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的NGI计划,并获得了突出的成就,搭建了遍布全国的下一代互联网,并涌现除了Internet2这类下一代互联网的典范代表。  

  吴建平教授介绍,第一代互联网已有近40年的历史,由于发展迅速,存在着许多设计上的缺陷,不可能通过技术进步来解决。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互联网核心资源IP地址的匮乏。由于美国在第一代互联网占尽先机,先行分配资源,导致中国IP地址不足,中国所有的IP地址加起来还没有美国一所大学多,这样势必会制约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而发展下一代互联网,就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与第一代互联网相较,下一代互联网有着无限丰富的IP地址。  

  吴建平教授说,中国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的时机和条件都已经成熟。在第一代互联网的发展中,中国大大落后于美国,技术不成熟,也未形成产业优势,所有的核心技术都依赖国外进口,美国基本垄断了所有的利益。而现在,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形成了一个有着巨大需求的互联网市场,同时,由于下一代互联网在全球仍出于研究阶段,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有也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基本上具备了与发达国家同步开发下一代互联网的条件。  

  对于未来的网络社会,互联网这一基本要素将对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发展,乃至国防政治都将起到决定性影响,如果我们失去对下一代互联网的发言权,我们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人。因此,研制和建设下一代互联网,对我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据吴教授介绍,为了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得战略上主动权,不再惟美国马首,世界各国政府都对下一代互联网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日本及欧洲各国,纷纷制定了自己的类似计划。据悉,我国的专家在美国启动NGI计划不久,就积极跟追这一前沿技术。1998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专家们就开始了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Ipv6的研究工作,并在国家自然基金委的支持下,于2001年7月建设了我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示范网——中国高速互联研究试验网络,第一次让中国与Internet2实现了互联,加入了世界下一代互联网研究的行列中,为中国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研究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但与美国相比,我们仍有较大差距,目前,美国的下一代互联网已经几乎覆盖全国,但我们仅在北京以一些高校为主搭建了只有6个单位的试验网络。  

  吴教授呼吁,我们一定要像其他国家一样,抓住这次机遇,把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放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制定整体的发展战略,整合各种力量,加快这方面的投入与技术研究。  

  据悉,专家们的意见已经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国更大规模的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研究及建设项目也在积极研究规划中。在这次会议上,中国科学院、国家教育部、国家计委、国务院信息办、信息产业部、科技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都派出高层官员参加此次会议,听取美方经验介绍及中方专家的意见。(完)

  
  

相关文章:
  • 描绘下一代互联网宏伟蓝图
    中美高级网络技术研讨会开幕
  • 下一代互联网:让你我数字化生活
  • 2002CNAS-中美高级网络技术研讨会专题
  • 2002年中美高级网络技术研讨会8月上海举行

  •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c) 1994-2020 CERNIC,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