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9

回望2019

高校微服务渐成体系

文/中国教育网络 朴艺娜
2020-03-24

  如今,微服务在高校校园中随处可见,从全校范围的虚拟校园卡,到针对特定群体的迎新小程序,正在时刻影响和改变着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借助“微小”的应用,提供“极大”的便利,并将校园扩展得无限大,甚至解决了很多高校跨校区服务的难题,可以说,“以小见大”是微服务的重要特征和优势。

  从大系统到微服务

  微服务的特点就是“微”。一般而言,微服务包括两个概念:一类是服务的事项本身是微小的,但能够基于信息化手段提供更贴近用户的服务体验;另外一类是将大型或繁琐的服务事项微小化,以精简的流程手续服务师生。

  微服务的核心就是“微”。与以往的建设理念不一样,它的理念不是求全求大,而是求微求灵活。以具体的,甚至很微小的服务需求为本,为不同平台与系统搭建沟通桥梁。

  换言之,微服务是对新环境下教育信息化服务从“大系统”到“微系统”的理念转变的应对。教育信息化进入新的阶段,突出的内涵是融合创新,解构和重构则随之发生。通过微服务这样的小应用和大数据的结合,将大系统解耦成为微服务,即是完成融合创新。

  而对信息化部门来说,微服务是基于信息化全局优势,为信息化工作精简事务流程,提高业务系统基本数据共享与利用能力。在高校,微服务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以小事不小的理念和服务体现信息化建设的价值,拉近了师生用户对信息化建设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用户的广泛应用与参与

  高校微服务涵盖的范围极广。包括面向全体用户的基础应用及核心业务应用。核心业务应用粘性强,访问活跃度高,与传统的信息化系统紧密关联。这些应用包括移动OA、学工、教务、教学、财务、科研等。此外,在一些高校也包括第三方应用。

  在最近各高校普遍关注的一站式服务中,大家不约而同地注意到微服务的力量。究其原因,还是随着移动应用的普及,微媒介被大学生广泛应用,微模式成为备受欢迎的“香饽饽”。

  目前,一站式服务大厅提供的服务均采用微服务架构。微服务架构实现了业务功能的解耦,将原本单一的应用按照功能边界分解成一系列独立专注的微服务。各高校积极开发的各种APP和小程序,以及重点推动的“一张表”工程,都是以人为本、关注师生需求,实现由管理向服务转变而开展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目标是不断提高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比如,上交的 “交我办”APP,是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自主研发的移动应用程序。从2019年1月到9月,“交我办”总办环节数达71万个,可见,一个小小的应用程序却大大节约了校内师生的时间和精力。

  除为全校师生提供服务,针对特定群体,如新生入学报到的迎新小程序、教师申报职称的“一张表”工程,也逐渐成为诸多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焦点,旨在将师生从繁复的新生入学及填表工作中解放出来。

  暨南大学的迎新系统作为迎新业务的核心,可为新生报到业务提供完整支撑,学校以“点对点”模式为特色的迎新小程序属一大创新。该小程序为每一位新生推荐一位学长,到校前,新生可通过小程序与学长建立联系,由学长为其提供“点对点”的关怀和帮助,使其尽快了解学校情况。

  此外,微服务对于教学和科研的发展,同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微服务将校园的每位师生看作是智慧校园的一部分,用户的广泛参与是微服务不断提升的一个动力。


一站式服务大厅提供的服务均采用微服务架构。微服务架构实现了业务功能的解耦,将原本单一的应用按照功能边界分解成一系列独立专注的微服务。

  大势所趋但挑战不小

  微服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单个微服务的规模通常会控制在一定程度,客观上降低了复杂度,提供了Bug修改、新功能实现、测试和持续集成的效率;每个微服务都可以由一个小团队独自开发、部署,采用、更换新技术框架及语言的成本大大降低;不同服务能够独立运行、扩展,便于根据服务特点采取最匹配的硬件,同时隔离运行环境,不会相互影响可靠性。

  在灵活提供服务及针对性解决问题的同时,微服务架构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微服务架构下,服务数量较之前大大增加,开发时需要采用适合于分布式系统的跨进程通信机制,以及考虑数据一致性的机制,加大了研发本身的复杂程度;此外,测试的复杂程度也会增加,原来测试只需启动单体应用即可,现在测试某一个服务可能需要同时启动多个关联服务。运维方面,服务的配置、部署、扩展复杂度都会随着服务数量的快速提升而大大增加,以至于依赖于手动操作无法处理。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新的技术手段。

  此外,诸如服务过于碎片化、形式化,服务流程有待优化,以及业务解构到什么程度才合适,学校传统的管理类业务是否必要微服务化等,同样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其实,微服务并不是最终的目标,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它强调了服务的大小,但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业务逻辑应该按照什么规则划分为微服务,本身也是一个经验工程。微服务的“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最终目标是充分分解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