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桥 >  引才政策 >  山东

东营市全力推动油地校人才科技深度融合

2023-09-26 关注学术桥

微信订阅号

  同顶一片蓝天,共处一方热土,油地校融合发展始终是东营发展的独特优势。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东营市深入推动油地校三方人才科技融合发展,不断推动创新要素有序流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人才科技融合发展趋势更加明显、聚合效应更加强劲,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激发新活力。

  瞄准油田和大学各类人才,聚力人才共用、科技共享。今年,东营把油地校人才科技深度融合工作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在这片热土上加速释放,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正在上演。

  人才交融、产业联动,搭建创新创业“大舞台”

  人才联用,产业联动,设施联建。今年以来,东营市积极探索油地校人才交融、产业联动的新路子,全力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区域人才工作格局——

  定期召开人才工作联席会议或专题会议,研究油地校人才融合发展的重要政策、重大项目和重要活动。

  多次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胜利油田和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等院校进行对接交流,充分发挥油田各科研院所、石油大学东营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平台载体作用,有力促进油地校人才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共用、合作共赢。

  加快推动建设中国(东营)石油人才技术市场,推动成立石油装备产业链产教融合共同体、“荟萃湖”石油专家智库,胜机公司与宁夏大学机械学院共建高端装备产业人才实训基地,打造人才创新合作、项目技术转化应用、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等高水平开放合作平台……

  “要聚焦重点任务攻坚发力,着力服务保障油田增储上产,着力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着力深化人才科技融合,着力推动城市共建社会共治,以融合发展新成效推动构建和谐共赢新型油地关系走深走实。”在4月20日召开的油地联席会议上,研究确定了支持胜利油田高效开发、效益稳产,共建“碳源汇”平台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进建设中国(东营)石油人才市场等重点合作事项。

  今年以来,油地校围绕产业融合,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促进安全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加快推动页岩油开发、CCUS全产业链示范工程、胜利石化总厂转型升级、新能源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支持东营高新区建设胜利工程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和全国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公共创新基地,建设山东省高端石化创新创业共同体……

  石油之城,融合迈入更深处,助力产业正兴旺。“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举办70周年校庆之际,我们策划组织2023石油人才科技周活动,搭建油地校科技人才融合的新平台。今后,我们每年都要坚持办下去,力争将活动办出特色、办出成效,打造成油地校人才科技融合发展的品牌。”东营市油地校融合办党组书记、主任薄纯全介绍道。

  搭建平台、发挥作用,当好企业发展“智囊团”

  “早就认识孙国专家,做梦都想请他到企业来为新技术研发支招。”站在一台远程遥控操作台前,德仕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黎明介绍,得益于东营区搭建的“金桥工程”,孙国到德仕来任职,顺利参与到油田采收率提升研究课题项目中。目前,企业研发的新产品可以帮助采油井提高原油采收率10%以上。

  东营市聚力推进人才引领“四链”融合示范区建设,东营区全面实施“金桥工程”2.0版,建立油地人才专家库和企业技术需求库。“孙国、鲁玉庆、肖淑明等一批油田专家人才与我们的‘专精特新’企业‘强强联手’,出了一大批成果。”东营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波介绍,今年“金桥工程”专家数量将突破30名,将为石油装备与工程技术服务企业获得更多研发成果发挥好智囊作用。

  为引导油田和高校高层次人才到地方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东营市常态化开展油地校干部及科技人才双向挂职交流,建设油地校融合发展创新高地。

  打破油地高端人才流动壁垒,组织油田高层次专家参与支持地方企业发展;着力推进改革创新项目,参与东营市人才发展生态指标体系讨论,为人才工作发展提供科学评判标准;推荐东营市600多家科技企业参与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科技协作……在推进人才科技共享中,油地挂(兼)职干部显担当,当好油地校三方的“联络员”“信息员”“服务员”,有效地推动了融合发展事项落实。

  积极推进油地校人才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打造区域人才科技信息一体化线上平台。今年以来,平台共发布油地校资讯119条,科技成果126条,企业需求34项。油地共建的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胜利创新孵化器,依托其聚拢的油田、高校专利成果和地方创新创业企业资源,搭建“胜利云网”,目前发布油田鼓励许可类专利成果900余项,上线石油工程、机械、检测等石油行业专家126人,形成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提升服务、政策保障,筑就引才育才“强磁场”

  得人心者得人才,引才关键在引心。为答好新阶段发展答卷,油地校三方以人才政策为支撑,积极开展人才引育工作。

  东营市和油田始终把政策互通共享作为推动油地人才共享的重要抓手。坚持油地人才“同城同待遇”,东营市“人才新政40条”对胜利油田人才和平台实现全覆盖。近5年来,油田1400余名博士后和高校毕业生享受市人才补贴,81名高层次人才获东营“优才卡”、享受绿色通道服务,发挥了激励政策对融合发展的引领作用。

  各县区同样释放出“求贤若渴”的强烈信号:

  东营区为油田人才定制政策包、高校人才政策包和青年人才政策包,定制“油城英才卡”,配备服务专员78人,专享子女入学、交通出行等18项“绿色通道”服务,同时建成人才公园、人才驿站、人才会客厅、人才公寓等服务阵地30余处,全年人才保障资金超过1.1亿元。

  河口区实施“集聚英才·汇智河口”行动,执行“人才新政”12条,同时设立油地人才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支持油田人才创新创业。

  针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市油地校融合办扎实开展专项调研,认真做好产业发展现状梳理、供需对接、系统解链等工作,全面摸清石油装备产业领域“四链”供需情况,各类人才、科创平台布局情况、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瓶颈问题,有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

  “烟火气”升腾,情感间认同。东营市还启动油地校社科研究、主题征文、文艺演出、摄影大赛等一大批文化活动……油地人文情感在交流与碰撞中“延伸”开来。

  人才蔚,事业兴。在奋力推动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的新征程中,油地校三方正努力以更加完善的人才政策、更加优良的人才生态、更加高效的引育机制、更加贴心的服务保障,让八方英才纷至沓来,共同奏响东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